中金研究院吳慧敏:未來“一帶一路”合作深化發展的潛力和亮點或是規模經濟
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本站財經、本站財經智庫聯合主辦的2024本站經濟學家年會於11月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拓新絲路 智造繁榮》。以下爲中金研究院執行院長吳慧敏女士的精彩內容精編:
60S要點速讀:
1、中國從硬的基礎設施到軟的商業模式,都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有很多很好的體現。比如,東南亞的電商、共享單車、快遞和中國非常相似。通過中國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創新交流、人力資本交流,能夠更好地帶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本身的創新發展,最終實現合作共贏。
2、爲什麼“一帶一路”倡議能引起這麼廣泛的響應?第一,“一帶一路”爲國際社會,尤其是迫切需要經濟發展的共建國家提供了所需的公共產品。第二,從國際經濟治理視角來看,“一帶一路”倡議的效果之一是在國際競閤中帶動資源流向發展中國家。
精彩視頻:
中金研究院吳慧敏:未來“一帶一路”合作深化發展的潛力和亮點或是規模經濟(來源:本站財經)
正文:
基礎設施具有乘數效應,最終會惠及當地經濟發展
目前已經有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加入共建“一帶一路”大家庭。爲什麼“一帶一路”倡議能引起這麼廣泛的響應?
第一,“一帶一路”爲國際社會,尤其是迫切需要經濟發展的共建國家提供了所需的公共產品。例如,基礎設施是一國經濟發展的基礎,缺乏完備的基礎設施,國家在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中將會面臨很大的約束。
對於共建“一帶一路”的國家,一方面他們對於基礎設施有強大的需求,但另一方面他們自身發展面臨約束,比如缺乏技術、資金、管理經驗,所以“一帶一路”倡議恰恰提供了這些支持,有助於他們完善基礎設施,促進自身的經濟發展。另外,基礎設施具有乘數效應,通過基礎設施可以帶動當地的工業發展、產能發展,進而形成一個很好的產業循環,拉動當地的經濟增長。
第二,從國際經濟治理視角來看,“一帶一路”倡議的效果之一是在國際競閤中帶動資源流向發展中國家。仍以基礎設施爲例,“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美國、歐盟、日本相繼提出了全球基礎設施投資計劃。從實際效果上看,這些倡議和計劃有助於共同提升國際社會對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同時,發展中國家在進行基礎設施項目時,由於多元化的主體,自然而然在規則、制度、標準上和國際接軌。所以“一帶一路”倡議達到的效果,不僅最終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受益,同時也在實踐中促進了國際經濟治理體系的完善。這就是爲什麼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着不同的背景,但是很願意到開放、包容的“一帶一路”倡議平臺共謀發展。
中國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參與過很多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能源、鐵路、公路等一系列傳統的基礎設施,也有新能源、學校、產業園、醫院等新型的基礎設施。這兩類基礎設施都能促進當地的就業和經濟增長。比如連接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與東非第一大港蒙巴薩的蒙內鐵路通車之後,根據當地的媒體報道,不僅縮短了兩地的通行時間,而且全面帶動了肯尼亞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肯尼亞GDP增長至少2%。這就是基礎設施產生一系列的乘數效應,最終會惠及當地經濟發展。
中國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會越來越多
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增長非常迅速,雙方貿易規模還存在較大的增長空間。
第一,基礎設施連通後,最典型的效果就是降低了貿易的成本,提高貿易效率,直觀上會顯著推動貿易。目前,中國已經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中114個國家的前三大貿易伙伴,是68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
第二,隨着基礎設施的連通,隨着貿易規模的擴大和貿易品種的深化,產業鏈有望深度融合。例如,相比十年前中國和很多共建國家之間的貿易產品,已經由早期的原材料、初級的資源品,逐步拓展至與這些國家的產業分工而形成的產業鏈貿易和製成品貿易。這會帶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更多地融入全球的產業鏈,也會間接促進貿易量的增長。
第三,新技術、新方式、新手段會給“一帶一路”之間的貿易帶來新增長點。比如數字經濟,其最大的特點是使得服務可貿易。比如我們看到當下教育、醫療等都可以遠程,當服務可貿易的時候,它有可能成爲未來整個貿易的一個新增長點。
因此,未來中國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貿易將包括傳統的貿易方式、產業鏈融合的貿易、新業態的貿易等,我們相信貿易空間會非常廣闊。
“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了內陸國家和內陸城市的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和西方傳統的多邊貿易體制相比,有四個不同的維度。
第一,“一帶一路”倡議很自然地通過基礎設施的完善降低貿易成本,快速增加了全球貿易規模,對全球經濟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第二,“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了內陸國家和內陸城市的發展。回顧歷史,全球經濟最繁榮的地方,例如紐約、中國香港、倫敦、新加坡,都是著名的港口城市。“一帶一路”很重要的創新之一是提供了陸上的連接,通過國際貿易帶來資金流和產業流,促進當地的發展。比如中歐班列能夠讓內陸國家和內陸城市同樣享受到港口城市原來享有的便利,能夠惠及資金流、產品流,從而形成競爭優勢。
第三是綠色產業鏈。“一帶一路”之間的合作倡議不僅是從貿易層面促進產業鏈的融合,還能夠通過提供新能源,使得當地一方面追求發展,另一方面在面臨資源約束的情況下,尋找到能夠更好適應的道路。這是中國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產業鏈更好的對接方式。
第四,實體經濟和金融的關係。回顧過去的全球自由化,其實是金融的自由化。“一帶一路”的重要抓手是基礎設施,是實體經濟。“一帶一路”放在更廣義的層次來講,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體現。
“一帶一路”第一個十年序章,從新的歷史起點再出發
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第十年,也是第一個十年的序章。中金研究院今年推出的研究成果《“一帶一路”新十年》,既代表着“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對已取得成績的回顧,也是站在現在這個時點,我們對未來發展的展望。
未來,“一帶一路”合作深化發展的最大亮點和潛力可能是規模經濟,即規模越大,成本越低,效率越高。中國是人口大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們有一個龐大的市場和一個非常全的製造業的產業鏈。在這些基礎之上,中國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之間在經濟、產業等多方面融合的空間是巨大的。中國可以爲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很多高性價比的優勢產品,比如傳統的紡織服裝、電子產品。通過完整的產業鏈,通過管理經驗,通過技術,中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自身的發展。
規模經濟首先是中國在推進“一帶一路”倡議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抓手。過去十年,對共建國家基礎設施投入已經形成產能,其對經濟效率的提升可能會在未來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慢慢體現出來。其次,規模經濟還可能帶來創新的突破,最終帶來效率的提升。怎麼樣才能進行創新發展?首先人力資本是非常重要的。中國有2億多人口受過高等教育,超過印度和美國之和,而所有的創新基於人力資本的基礎之上,這意味着中國創新的空間和潛力都是非常大的。
在應用層面,中國從硬的基礎設施到軟的商業模式,都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有很多很好的體現。比如,東南亞的電商、共享單車、快遞,其實和中國是非常相似。我們也希望在“一帶一路”平臺之上,通過中國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之間創新的交流,通過人力資本的交流,能夠更好地帶動共建國家本身的創新發展,最後能夠實現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