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長指陸經濟用事實打破外界偏見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長指陸經濟用事實打破外界偏見。(大陸央視)
大陸《環球時報》11日報導,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西莫格魯聲稱「中國的經濟繁榮缺乏穩定性與持續性」,讓個別外媒藉機攻擊中國是「攫取性經濟制度」、「中國經濟見頂」。長期關注阿西莫格魯理論的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曉晶受訪表示,阿西莫格魯在制度經濟學領域有一定創新性,但其理論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歷史和制度背景的侷限性,對於中國歷史和現狀存在不少錯誤與偏見。
張曉晶指出,事實勝於雄辯,中國在消除絕對貧困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不僅證明中國製度優勢,也反映出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理念。
張曉晶稱,阿西莫格魯理論強調製度和歷史的重要性,政治與經濟互動,及「包容性經濟制度」優點。他認爲,具備法治、保護產權、高度競爭等特點的「包容性經濟制度」是經濟繁榮的前提。這些觀點從一般性角度來看是成立,具有一定創新性和學術價值,讓他得到諾貝爾獎這一殊榮。
然而,將這種一般性理論應用於具體國家或制度時很容易出現問題和偏見。例如高稅收一般被認爲是「攫取」,但這在北歐國家並沒有導致經濟停滯,反而實現了有效的財富再分配。這說明理論的普遍性需要結合具體的國情來看,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理論。
在代表作《國家爲何失敗:權力、繁榮和貧窮的根源》等著作中,阿西莫格魯關於中國的分析,包括對歷史和現狀的描述,都存在不少錯誤與偏見。
阿西莫格魯將一些「包容性經濟制度」與「攫取性經濟制度」的定義和歸因直接套用於中國,這種分析方法顯然存在侷限性。他的很多判斷都是基於西方視角和研究對象得出的,這種理論不可避免地具有歷史和制度背景的侷限性,其研究結論未必適用於所有國家和社會。
張曉晶強調,中國一直推動開展全球科技合作,但卻遭一些西方國家阻撓,影響像5G、「新三樣」這樣的中國創新成果走向世界,阻礙中國科技創新爲全球包容性發展做出貢獻。事實上,不只是「全球南方」國家,西方國家也需要中國技術。
在科技領域,西方評價中國相關政策存在明顯雙重標準。爲了維護市場公平與保護消費者利益,中國在治理平臺公司、反壟斷等方面做的努力,與美國監管臉書、谷歌等相似,但中國的做法往往被歪曲成不包容的行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