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報社社長、總編輯季爲民:我國的人工智能未來必將全面發展

本報記者 張靖超 北京報道

人工智能不僅可以作爲一種產品或服務參與到經濟系統中,而且能夠對經濟運行產生變革性的作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其中在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方面,提到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AI)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羣。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

“可以說,有關人工智能的技術研發和相關的推廣,都已經進入了我們國家的視野,未來必將全面發展。”在3月20日由中國經營報社、中經傳媒智庫主辦的“人工智能涌現 產業生態煥新”專題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經營報社社長、總編輯季爲民這樣說道。

如今,“人工智能+”的提出,適值我國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加快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對我國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和科技強國將具有重要意義。

人工智能的三次浪潮

如果將1950年“計算機科學之父”圖靈發表的《機器能思考嗎?》作爲人工智能發展史的開端。那麼,人工智能從萌芽到現在已經有了70多年的歷史。人們普遍將這70多年的歷史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1964年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實驗室開發出的第一個聊天機器人伊莉莎(Eliza)爲標誌,被稱爲人工智能的第一次浪潮。第二階段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1997年IBM開發的計算機“深藍”贏得了與國際象棋特級大師加里·卡斯帕羅夫的比賽爲標誌,被稱爲人工智能的第二次浪潮。第三階段是從2016年至今,以Google公司Alpha Go擊敗了圍棋冠軍李世石爲標誌,被稱爲人工智能的第三次浪潮。

人工智能的第三次浪潮還在發展中,尤其是Open AI的ChatGPT、GPT-4,以及近期發佈的Sora,這些都將人工智能競賽推向了全球大多數科技公司,乃至全球主要的經濟體。

“我們看到,在人工智能的三次浪潮中,美國都處於技術的前沿和中心。這無疑是70多年來厚積薄發的結果。無論是從技術研發角度來說,還是從應用推廣方面來看,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都是後發國家。我們希望中國能夠在微笑曲線的某一點後發先至。但必須承認,這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季爲民說,“我們有必要認清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現狀,以及中國人工智能要想趕超先進水平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政策環境、市場環境,更必須探究‘人工智能+’到底會在哪些領域,哪些場景率先開花結果。”

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在加速

早在2017年,國務院就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旨在搶抓人工智能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構築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先發優勢,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到2022年7月,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門印發了《關於加快場景創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應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落實《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系統指導各地方和各主體加快人工智能場景應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今年2月,國務院國資委召開“AI賦能產業煥新”中央企業人工智能專題推進會,會議強調,中央企業要把發展人工智能放在全局工作中統籌謀劃,深入推進產業煥新,加快佈局和發展智能產業,夯實發展基礎底座,把主要資源集中投入到最需要、最有優勢的領域,加快建設一批智能算力中心。此外,北京、上海、廣東等多省市也陸續出臺大模型產業發展措施,加速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落地。

有了政策的助力,我國的人工智能產業也進入了全球第一梯隊。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在去年11月舉行的“2023人工智能計算大會”上發佈了《北京市人工智能行業大模型創新應用白皮書(2023年)》(以下簡稱《白皮書》),其中指出,從全球範圍看,世界各地均在積極推動大模型研發和應用,其中美國和中國發布的通用大模型總數佔全球發佈量的80%,成爲大模型技術領域的引領者。

人工智能作爲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因而被普遍認爲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和重要引擎。據記者觀察採訪的結果,作爲新一代數字技術的人工智能已在金融、工業製造、電力能源、生物醫藥、教育、文娛影視、教育、政務、農業等各個行業領域落地生長,正在加速與實體經濟融合。

此外,根據非凡產研發布的《2024年2月全球AIGC行業月報》統計,國內規模以上的AI產品數量已經從1月的123個增加到2月的130個。這也反映了中國人工智能應用市場的擴張,以及產品更趨多樣化。

(編輯:張靖超 校對:翟軍)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