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歐盟關稅反制後,德副總理立刻變臉,批歐盟只損害民衆利益

據觀察者網7月9日轉引路透社報道,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哈貝克,在出席奔馳總部的一場儀式上,對歐盟委員會加徵中國車企關稅的做法,提出了批評。

他發表講話稱,通過關稅來保護和隔絕經濟領域的競爭,對於德國這樣的出口國來說是錯誤,關稅只會讓所有東西變得更貴,造成對消費者和人民的損害。

(德副總理哈貝克日前講話)

就在7月5號當天,歐盟才宣佈要正式加徵對華關稅,還厚顏無恥地說,這只是爲了改變中歐不公平的貿易狀況。所以哈貝克如今的說法,算是對歐盟主張提出了反對意見。

不得不說,哈貝克變臉是真的快。據俄羅斯衛星社上個月報道,6月22號哈貝克訪華時曾提到,美國、巴西和土耳其等國,對中國徵收了懲罰性關稅,但歐盟沒有。歐盟對華加徵關稅,並非是對中國的一種懲罰,而是旨在創造與中國公平競爭的環境。

(哈貝克和中方官員展開對話)

從哈貝克上個月訪華時講的這番話,我們就能知道,他的說法和歐盟委員會的表態如出一轍。那麼問題來了,哈貝克爲什麼才過不到半個月,態度就“180度”大轉彎了呢?大概有三點原因。而這其中第一點原因,也是影響接下來中歐關稅戰的關鍵因素。

一是其實哈貝克的根本目的,並非是爲了歐盟對中國加徵汽車關稅,大打貿易戰,這只不過是爲了維護德國車企利益的一種手段。包括哈貝克在內的一些歐洲政客,說到底是想讓歐洲車企能夠形成對中國車企的競爭優勢。

也正因如此,歐盟對中資車企進行9個月的調查,其實就是藉着調查反補貼的名義,藉機獲得中資車企技術材質工藝、經營發展規劃等戰略信息。

(出口到挪威的中國汽車)

因此,像比亞迪、吉利這些形成生產規模、佔據行業上游優勢的中資車企,因爲不怕競爭,任憑調查,所以被加徵的關稅是比較低,被加徵20%以下。而那些既沒合作,也不願接受調查的車企,被加徵的關稅則普遍高達38.1%。

哈貝克變臉第二個原因,是來自內部的壓力。上次他之所以訪華,是因爲德國中小企業希望他能充當中國和歐盟的調解人,儘早解決貿易爭端,維護德國中小企業的利益。但他來中國的那番話,不僅沒能解決問題,反而加劇了中方不滿,使得他無緣求見中方高層領導。於是,灰溜溜回國的哈貝克,在國內也不受待見,許多網友都在他訪華視頻下留言嘲諷他在爲美國辦事。

(哈貝克接受媒體問話)

所以哈貝克這段時間,必然受到了來自德國本土企業的壓力。因此,哈貝克這次出席奔馳的儀式,算是給自己過去的說法找補。

哈貝克變臉的第三個原因,可能是來自中國的反制。據媒體報道,在歐盟對華企業加徵關稅的同一天,中國商務部就立刻推進了對歐盟白蘭地反傾銷的調查。

(運往海外的中國汽車)

儘管這個調查暫時未必會對歐盟帶來多大影響,但無疑釋放出一個強烈的警告信號:如果歐盟堅持對中資車企加稅,那勢必會帶來更嚴重的反制。稍有不慎,這貿易摩擦就會演變成貿易戰。而這絕對是和中國合作很深的德企,所不想看到的畫面。

由此看來,接下來4個月的談判中,歐盟本質上還是藉着加稅的名義,變相逼迫中國政府和中資車企讓渡更多利益,從而令歐洲本土車企能發展起來。哈貝克批評歐盟關稅,是在提醒歐盟,關稅只是一種維護利益的手段,而不是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