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生活老有意思了!”國際學生比拼說中國故事,他們眼中的中國“長”這樣……
(攝影:袁曼舒)
該比賽由上海師範大學、上海市教師教育學院(上海市教委教學研究室)主辦,上海高等學校語言文字工作協同發展聯盟協辦,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上海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對外漢語學院承辦。
據介紹,本屆比賽自今年9月拉開帷幕,共吸引了來自全國44所高校的202名國際學生參與線上初賽。在比賽中,選手們需要用中文講述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複賽及決賽於11月23日在線下開展。
比賽現場
經過初、複賽兩輪角逐,最終有18位個人組選手及6組團體選手入圍決賽。進入決賽的選手需要現場抽取話題,在1小時內做完準備,並在故事講述之後接受評委的即興提問。決賽話題涉及中華傳統文化及中國式現代化的多個方面,如中醫文化、中國詩文、民俗文化、中國製造、共享經濟、鄉村振興等。
來自俄羅斯的妮卡已經學習了六年中文,目前正在上海師大攻讀語言學博士。“當初我在俄羅斯選擇本科專業時,考慮到中俄兩國的交往越來越緊密,就選擇了東方學專業並學習中文。研究生階段,我來到了中國。”她對中國書法和國畫尤爲着迷,“我覺得中國文化和歐洲文化太不一樣了。而且我對中俄兩國之間的經濟往來也很關注,希望能把自己在中國所學到的帶回俄羅斯。”
“我今天分享的故事是我跟同學去他錦州農村老家的經歷。”比賽間隙,一位略帶東北口音的烏茲別克斯坦留學生阿茲子向
聊人工智能前先“秀”一段吉他、身着漢服彈奏手碟、和着音樂唱一段“二十四節氣歌”……不少選手準備充分,在舞臺上展現跨界才藝,爲比賽增添了觀賞性。
“今年的比賽太‘卷’了!很多選手從小就學習中文,如果不看臉,根本不知道他們是留學生。”來自越南的阮官尚感嘆。去年,他在第一屆比賽中獲得了二等獎的好成績,但他並不滿足於此,今年想衝擊更好的名次。在決賽中,他抽到了“民俗文化”這一話題,現場背誦起了林嗣環的《口技》,引發熱烈掌聲。他還告訴第一教育,在越南,所有學生都要用越南語學習李白的詩歌。“但當我來到中國學習中文後,才真正體悟到中國古詩中每一個字都能有非常豐富的意涵,這是讀翻譯版無法感受到的!”
來自摩洛哥的左赫拉正在安徽醫科大學學習醫學和漢語,在複賽中她講述了有關六尺巷的故事,雖然遺憾未能進入決賽,但她表示:“中國文化真的很有意思,輸和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喜歡漢語、享受比賽的過程。”
據介紹,上海師範大學是上海最早開展留學生漢語教育的高校,1965年開始招收外國學生。2004年,上海師大對外漢語學院成立,集留學生教育,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生、碩士生教育,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碩士生、博士生教育於一體。上海師大擁有一批實力較強的科研基地,包括1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二類機構教師教育中心及1個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
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上海師範大學)常務副主任、上海市語文學會常務副會長、上海師範大學對外漢語學院教授陳昌來告訴第一教育,舉辦該比賽目的一是響應國家關於“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大外宣號召;二是以賽促學,鼓勵國際學生更好地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三是爲來自不同高校的國際學生搭建相互交流、切磋的平臺;四是希望讓來自全國的國際學生有機會走進上海、瞭解上海。
比賽中,評委們重點關注選手的中文表達能力、講述內容是否有故事性、演講臺風、臨場反應能力等。經過一整天的複決賽角逐,獲獎名單正式出爐——
有沒有來自你學校的國際學生?
爲他們點個贊吧!
文字:袁曼舒
圖片(除標註外)由主辦方提供
編輯:芮德貴
校對:曹鉺
關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驚喜更多!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佈,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爲信息發佈平臺,如您認爲發佈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