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能過剩”?經濟學大神耶倫爲什麼要“顛覆”經濟學原理?
(原標題:中國“產能過剩”?經濟學大神耶倫爲什麼要“顛覆”經濟學原理?)
經濟學大神耶倫爲什麼要“顛覆”經濟學原理?(來源:看看新聞Knews)
Overcapacity,產能過剩,美國財長耶倫訪華,帶火了這個詞兒。
4月5號,她參加活動時提了“產能過剩“5次。4月6號,她在聲明中又提了3次。爲什麼要一直提“產能過剩”呢?耶倫解釋說:中國的產能大大超過了中國國內的需求,也超過了全球市場的承受能力。產能過剩可能導致大量低價出口,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公司和工人造成傷害。
對此,彭博社評論說,耶倫作爲一個傑出的經濟學家,其言論違背了200多年來經濟學最基本的原理之一:比較優勢理論。
根據這個理論,如果一國能夠以更低成本生產某種產品,其他國家不應設置關稅壁壘,而是應該進口這個產品,同時出口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
這一理論,耶倫應該非常熟悉。4月3號,《華爾街日報》引用耶倫的話說:“像我這樣的人,從小就有個觀念,如果別人送你便宜商品,你應該寫封感謝信。這就是標準經濟學的基本觀點。”但耶倫話鋒一轉又說到,“我再也不會說‘發一封感謝信’了。”
是什麼改變了耶倫呢?我想,是因爲國家間的角色變了。
在滿足國內需求後,過剩的產品自然會去尋找其他市場。這對西方國家來說,是一種常規操作。
微軟和蘋果主導全球的操作系統,英偉達則是世界芯片霸主。美國五分之一的農產品銷往中國。德國去年生產的汽車,75%都銷往海外。
那我們能不能說,這麼多年來,美西方一直是產能過剩呢?
此外我還想追問一下,美國的軍工企業,又是不是“產能過剩”?各種核武器,常規武器,多到能毀滅地球,要那麼多幹嘛?也是“產能過剩”吧?
再換個角度來講,過去我們出口便宜紡織品、小商品的時候,怎麼不說我們產能過剩呢?我們用“8億襯衫換1架飛機”的時候,怎麼不說產能過剩呢?
說到底,還是因爲我們今天出口的商品不一樣了。
耶倫口中的“產能過剩”,主要是指電動車、光伏和新能源這三大產業。中國製造的崛起,威脅到了他們在先進製造領域的主導地位。或者說,在某些美國人眼裡,中國最好一直“專攻”低端貨。
從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來看,去年,中國的電動車、鋰電池、光伏產品這“新三樣”的出口增長近30%。未來我們還要“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而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就是我們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
巧了!美國要我們削減的產能,正好是我們要大力發展的。
而且,從全球層面來看,目前的優質產能不是過剩,而是不足。中國新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可以幫助其他國家實現減碳目標、加快綠色轉型。
至於說中國大量低價出口,更是一個僞命題。合理的價格是由市場充分競爭形成的。中國製造日益升級,靠的是科技實力和過硬品質,而不是靠什麼低價傾銷或者產業保護。
相反,“產能過剩”的說辭,恐怕倒是美國爲了出臺更多貿易保護政策找的藉口。
比如說,中國電動車進美國,需要被徵收27.5%的高關稅,而美國商務部還在發起調查,計劃進一步阻礙中國電動車的進口。美方的調查結果,大約在四月底出爐。我們不妨到時候看看,報告裡會不會用上“產能過剩”這個詞兒。
最後呢,回到我們開頭提到的彭博社的那篇評論,這文章寫得很有意思。
它說,想象一下,一家中企宣佈要建造世界上最大的電動車電池工廠。
這家工廠投資50億美元,未來12月生產的電池量,計劃超過去年全球的產量。這個工廠打算僱傭6500人,並把成本降低30%,打敗一切競爭對手。
這計劃聽起來像不像“產能過剩”?這麼咄咄逼人,美國是不是要嚇壞了?
不過,好在宣佈這個計劃的,是2015年的馬斯克,他在內華達州建了這個超級工廠。對此,美國人很振奮。
在未來一段時間裡,美西方恐怕還要大談特談“產能過剩”,但這不過是“中國威脅論”的另一個“新說辭”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