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診療時代,更需築牢醫患信任基石

秋實

在DeepSeek熱潮之下,“AI問診”火了。有醫生稱DeepSeek有三甲醫院專家水平,上了熱搜;也有醫學博主在網上發帖,稱患者在查詢DeepSeek後“質疑”自己的治療方案,結果他竟發現AI的意見是對的,並自嘲“天塌了”。“AI問診”是否靠譜?患者提問與診斷結果之間是否有關係?DeepSeek是否真的能取代醫生?這一系列疑問均引發了社會的廣泛思考,如何平衡人機關係和守護醫患信任,也成爲亟待解決的現實命題。(2月25日澎湃新聞)

技術進步總在重塑行業生態,當前AI工具對醫療領域的影響也是如此。從傳統搜索引擎到生成式人工智能,醫療信息獲取方式的迭代升級,本質上是科技賦能醫療的生動註腳。AI輔助診斷系統在影像識別、數據分析等領域的高效表現,不僅提升了診療效率,也爲優化醫療資源配置開闢了新路徑。但技術工具是一把雙刃劍,當患者手持AI診斷報告與醫生當面質證時,專業判斷與機器結論的碰撞可能演變爲信任危機。

既要肯定智能時代對醫療的積極影響,也要看到AI技術依然處於醫療的輔助地位。醫學不僅是基於循證的科學探索,更是充滿人文關懷的藝術實踐。智能系統可以精準計算藥物劑量,卻無法感知患者輾轉病榻的焦慮;能夠羅列併發症概率,卻難以傳遞撫慰人心的溫度。超越技術層面的人文關照,正是醫療行爲的核心價值所在。更何況,臨牀診療本就是動態調整的認知過程,醫生的經驗積累與即時判斷,往往能在循證醫學框架下實現個性化診療方案的優化。

將AI工具正確運用於醫療,患者和醫生都面臨較大的考驗。對患者而言,善用智能工具進行健康管理值得鼓勵,但需警惕數據依賴症,要知道,個體差異、病程演變等因素都可能影響診療路徑,不能掛一漏萬。對醫生而言,既要保持開放心態擁抱技術革新,藉助AI提升診療精準度,更要強化終身學習意識,及時更新專業知識體系。比較理性的人機協同診療模式是,AI負責初篩分診和數據分析,醫生專注臨牀決策和人文關懷,這種優勢互補的協作機制,既釋放了技術紅利,又堅守了醫療本質。

醫療人工智能的健康發展,呼喚更完善的制度護航。有關部門應加快制定智能診療系統應用規範,建立醫療AI動態評估機制,明確技術應用的邊界與責任。醫療機構需加強患者教育,通過開設AI診療課堂等方式,引導公衆理性看待AI醫療。只有當醫患雙方在技術進步中增進理解、在信息對稱中凝聚共識,才能讓人工智能真正成爲守護健康的助力。

醫學技術革新永遠在路上,AI深度影響醫療將會成爲接下來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但醫者仁心的精神內核不可動搖,醫療安全底線不可失守。拿着AI工具搜索結果去質疑醫生,或許是醫學技術與智能技術深度融合的必經過程,在此背景下,更需用心呵護醫患之間珍貴的信任紐帶,如此才能讓醫患雙方經受起智能技術帶來的衝擊,共同擁有智能診療帶來的巨大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