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心望 車庫娛樂創辦人 打敗好萊塢的發片狂魔
車庫娛樂「疫」鳴驚人,上演三大驚奇讓影壇刮目相看,一是前七個月海量發行逾120部電影帶頭救市,包括7月領先全球上映的《屍速列車2》成功將人潮帶回戲院;二是全臺累計票房近6億元,打敗好萊塢,暫居中外片商票房冠軍,創臺灣片商首例;三是唯一參與韓國政府領投的泛亞太內容基金的外商,正引進韓國資金投資多部臺灣電影。
幕後影武者是張心望,他在2015年創辦車庫,短短五年間橫空出世,達到許多國內片商未盡目標,今年碰上疫情肆虐,連好萊塢都走避延檔,他卻勇往直前,被稱爲「發片狂魔」,究竟他在想什麼?
「一半靠老天幫忙,一半是計算出最差狀況,只要車庫承受得住,就進場拚了!」頂着史丹佛大學電機研究所高學歷闖蕩影壇的張心望,工程背景讓他更重視數字化風險控管。
車庫從B級片起家,第一年資金有限只能買些恐龍、鱷魚、殭屍等低成本製作的動物片、恐怖片來播,時常得跑三點半、向親友週轉,只爲了活下來。
到了2016年發行韓片《屍速列車》開出3.6億元票房一戰成名,他開始有錢買好萊塢商業大片、亞洲特色片、歐美獨立製片電影,以平均每週兩部新片速度發行,年年都有破億票房的大片,像是印度片《我和我的冠軍女兒》、日本動畫《天氣之子》等,難得的是車庫過去四年都有獲利。
但小片難撐大局,仍需強心針救市,所以他「動之以情」說服韓商在暑假檔上映《屍速列車2》,讓影城看到疫後三、四個月久違的人潮,接着「誘之以利」說服好萊塢讓《超危險駕駛》、《追殺艾娃》等片,領先美國一個月在臺先上,一直到8月車庫每週都有大片搶眼球。
疫情期間,觀衆不進戲院,不僅好萊塢大片擔心被犧牲打,所有片商都清楚發一部賠一部,但車庫逆向操作,關鍵就在張心望做好風險控管,原訂風險賠率30~40%,實際只賠10~20%驚險過關,甚至把日本鬼片等類型片做起來,與戲院的交情更好,隨着疫情緩解,後期也看到其他片商跟進發片。
張心望的經營哲學是設定停損點,只要電影好、付得起就買,有大數據與市場研究支撐,從不玩盲目賭博。
由此也看到韓片已拍出好萊塢水準,「我的下個目標是要把臺灣變韓國!」張心望說,韓流崛起模式,是快速引進國際技術,拍出接軌世界的電影,帶動本土技術、品質跟上,把好萊塢在地化,發展出韓流,他覺得臺灣也行,已着手成立Studio製片公司,有三、四部片規劃中,將連結各地資源、好手共襄盛舉,拍出世界級國片。
車庫與韓國電影圈有着革命情感,四年前車庫在臺首發《屍速列車》吸金,讓車庫賺到第一桶金,也爲韓片打開臺灣市場,之後陸續發行《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等,甚至到韓國發行印度片等。
進一步,車庫受邀參與韓國政府領投的泛亞太內容基金,成員有韓國影視龍頭CJ E&M、第二大連鎖影城MEGABOX、特效公司Wysiwyg Studios等,首期規模350億韓元,已投資《壽司店傳奇》、《時失兩公里》等臺灣電影,車庫也將引進韓國資金及技術,啓動國片投拍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