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山:中國太空探索展現開放與合作精神

來源:環球時報

近日,中國火星探測任務傳出喜訊。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方廣有團隊發現,位於火星北半球的中國首輛火星車“祝融號”着陸區的地下10至35米深處存在多層傾斜沉積結構。這些地質特徵與地球海岸沉積物高度相似,爲火星中低緯度地區曾存在海洋提供了迄今爲止最直接的地質證據。

除了這一重大科研成果之外,引發廣泛關注的中國科學院方廣有團隊的論文,是中國科學家主導並聯合美國高校合作伙伴共同完成的,相關成果論文以“火星成像發現古海洋地下沉積層”爲題,於2月25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祝融號”火星探測任務,也成爲中國在太空探索中進行國際合作的新範例。

實際上,中國在太空探索方面一直注重加強國際間合作,並且主動向其他國家分享重要資料。例如,2月28日,中國和巴基斯坦簽署合作協議選拔訓練航天員,外籍航天員將在未來幾年內進入中國空間站執行短期飛行任務。這次協議的簽署,標誌着中國政府將首次爲外國選拔訓練航天員,中國空間站將迎來首位外籍航天員造訪。就在同一天,國家航天局對外發布嫦娥六號月球背面樣品最新研究成果,通過對比月球背面和正面的樣品特性,科研人員驗證了月球岩漿洋假說,爲人類研究月球起源與演化等重大科學問題提供了關鍵科學依據。

中國在用實際行動向世界表明,我們會進一步加大開放合作的力度,開放更多的資源,向國際夥伴提供合作的機會。正是在這一基礎上,相信與我們合作的國家會越來越多,深度會越來越深。

就“祝融號”火星探測任務而言,從一開始就展開了太空探索國際合作。2021年5月15日,“祝融號”火星車在火星北半球烏托邦平原南部着陸;2021年11月,我國“天問一號”就與歐空局“火星快車”任務團隊合作,開展了“祝融號”火星車與“火星快車”軌道器在軌中繼通信試驗,經雙方任務團隊判讀數據結果,確認任務取得了圓滿成功。

“祝融號”在火星表面探索了358天,大大超過原定設計的92天。“祝融號”完成預定科學探測任務,獲取原始科學探測數據約1600GB。而且,“祝融號”在人類火星探測歷史上實現多個“首次”,例如,2022年,“祝融號”火星車利用短波紅外光譜儀在火星表面原位探測到含水硫酸鹽礦物,這是國際上首次通過着陸巡視器實現此類探測;2023年,“祝融號”火星車搭載的多光譜相機獲取的科學數據,首次在火星表面發現海洋沉積岩的岩石學證據,證明了火星北部曾經存在過海洋。可以預見,在多個“首次”和1600GB探測數據的支持下,相關科研成果將持續保持噴涌狀態。

在21世紀的今天,人類探索太空的領域越來越廣,研究的課題越來越深,與其他國家展開合作也越來越重要。首先,太空探索項目通常涉及複雜的技術,不同國家可能有各自的專長。中國雖然近年來在這一領域進步很快,但通過合作各國可以相互取長補短,加速共同發展進步。

其次,在國際合作中,中國一方面展現了自己的開放與合作精神,另一方面也展示了自己在這一領域能力的進步。中國將月球科研樣品向全球開放,與美國高校合作伙伴共同完成有關火星研究的論文,這些舉動不僅展示了中國在太空技術領域的強大實力,還進一步促進了太空探索的國際合作。

再次,加強國際合作,最終將提升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和認知。科學研究本質上就具有全球性,通過跨國界的合作,能夠更好地整合全球資源。中國通過與多個國家分享資源,旨在推動全球科學研究的發展。這不僅讓中國在國際合作中贏得了廣泛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對全球太空探索和世界相關領域研究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同時人類在這些研究合作中更大程度展現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作者是航空工業融媒體中心航空產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