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讓孩子人緣好還不受委屈?明智的家長都在這麼教!(推薦)
作者:主創團·瑾山月
前幾天,女兒做課外閱讀,讀到了三毛的《稻草人手記》。
書裡講,三毛出國留學前,父母曾叮囑:
“出門在外,要凡事忍讓,絕對不要跟人慪氣,要有寬大的心胸……”
三毛謹記在心,出國後她幾乎承包了宿舍的所有活:鋪牀、打水、打掃衛生、整理衣物。
她像個老媽子一樣忙前忙後,也順理成章地成爲“最受歡迎的人”。
起初,她還暗喜自己人緣好,但漸漸地,感覺越來越不對勁。
每天都有人拿她的衣服穿,不打招呼就用她的東西,什麼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找她。
最過分的一次,舍友自己犯了錯,卻把罪名扣到三毛頭上,氣得三毛當場爆發。
發過脾氣後,三毛徹底變了,她不再委曲求全,不再追求那些虛假的友誼。慢慢找回了尊嚴和體面。
看到這,女兒搖搖頭說:“三毛可真傻,尊嚴有什麼用,朋友都沒了!”
我好奇地問:“在你看來,朋友比自己重要嗎?”
女兒斬釘截鐵地說:“那當然,受歡迎大於一切。”
聽女兒這麼說,我覺得很有必要糾正一下她的社交觀了。
爲了受歡迎,取悅別人,犧牲自己,是最不可取的。
最理想的狀態,是既受歡迎,又讓自己看上去不那麼好惹。
做到這點,光憑孩子自己不行,還需要父母點撥一二。
太多渴望好人緣的孩子
都在盲目地自我犧牲
看過一個案例。
有位媽媽,無意間發現女兒在給同學當寵物狗。
就是同學小A是主人,女兒是小狗,玩一個叫“寵物和主人”的遊戲。
過程中,小A發號施令,女兒唯命是從,要麼趴在地上喝水,要麼吐着舌頭汪汪叫。
媽媽很生氣,正打算找老師反映情況。
誰曾想女兒氣呼呼地說:“你少管,我自願的,不這樣,小A就不和我玩。”
媽媽聽罷,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遊戲,明擺着是不公平的。”
裡面充斥着貶低、利用、威脅,還具有攻擊性、傷害性……
只可惜不管她怎麼說,女兒就是不聽。
其實,這種事在孩子之間,非常普遍。
很多孩子都把社交看得非常重要。
對朋友很依賴,喜歡黏着小夥伴,凡事把朋友放在第一位。
一旦不被歡迎就非常不安,爲了自己的小圈子可以放棄底線。
這種孩子,被《親密關係》的作者克里斯多福·孟定義爲“友誼腦”。
根本特質,就是自我認同感低,把自我的價值建立在外界的認可上。
具體表現,就是敏感、不自信,患得患失,容易精神內耗。
那孩子們爲什麼會這樣呢?
還得從我們的教育說起。
首先,是一個錯誤觀念——你必須擁有朋友,必須外向。
但事實就像最近一期《十三邀》中,北大教授林小英說的:
“沒有哪種人格特質高於另外一種的說法,人爲什麼必須活潑外向。我就不愛說話,喜歡獨處,有什麼問題嗎?你說這是情商低,可爲什麼要情商高?”
也就是說,評價體系的單一,對孩子是一種誤導。
第二個,是焦慮感的傳導——多個朋友多條路,沒有朋友沒有路。
這種觀念,從一開始就否定了個人的能力,讓孩子因爲焦慮不得不去結交朋友。
第三個,是高質量陪伴的缺失——當孩子從家裡得不到關愛,就只能從外面尋找。
看到這,你或許會有點沮喪,但別忘了,孩子本身的可塑性是很高的。
只要及時糾正,健康的人際關係,說建立也很快。
關鍵在於,大人們怎麼引導。
我們要做的
是教會孩子人緣好還不受委屈
心理學界,有個“心理衍射論”的概念。
意思是,過於關注某些小事,精力便無法集中到真正有價值的事情上。
太在意外界,孩子們就無法專注於自己的成長。
但完全封閉,又不可取。
要實現的,是幫孩子找到向外社交與向內探索的平衡點。
有這麼幾點建議,分享給大家。
第一,課題分離,自己的事優先。
問問孩子有沒有這種經歷。
被嘲笑形象不好,太胖太醜;被貶低腦子笨,簡單的事也做不好;
別質疑人品有問題,或是被指責不懂事。
每當碰上負面評價,大多數孩子第一時間,感到的是恐懼。
“天吶,我肯定得罪人了,惹別人不高興了,讓別人失望了。”
一個個對“別人”的顧慮,完全取代了對自己的關照。
這時,我們要扭轉孩子的分析邏輯。
別人怎麼說你,是別人的事,你怎麼看待自己,是你自己的事。
外界的評判,可以做參考,但不能把外界評判,當成自我評價。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被討厭的勇氣》中提過一個概念:課題分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要學會把他人的課題和自己的課題區分開來。
先專注於自己的事,去安排和經營自己的生活,去雕琢和培養自己。
當你勇敢又真實地做自己,才能吸引來同頻的人,找到真正契合的夥伴。
第二,逃離自證陷阱,我們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
作家田鬆,在《科學史的起跳板》裡,講過一個故事。
小時候,班裡同學甲丟了東西,同學乙被懷疑是小偷。
爲了自證清白,同學乙當衆翻遍自己的書包,還主動讓大家搜身。
結果,嫌疑沒洗清,還被人嘲笑說:“這麼配合,一看就是做賊心虛。”
聽人這麼說,同學乙一下子急哭了,完全不知所措。
田鬆認爲,一旦開始自證,人就陷入了無窮的厄運。
“如果被搜出來有,乙就是賊,如果沒有,也不能證明他的清白。
因爲會有人說,乙偷偷塞給了同學丙。
於是下一步,就是翻丙的書包,搜丙的身……
這個邏輯鏈條永遠不會終止。”
所以,告訴孩子,我們沒必要向任何人證明自己。
不必爲了體現情意重,就很誇張地表現自己,或是做什麼出格的事;
不必爲了各種猜忌,去不停地解釋,以彰顯自己對朋友的忠誠。
要明白,真正的好朋友,從不會故意地污衊你,慫恿你,激將你。
第三,所謂的高情商,前提是讓自己舒服。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大家都在強調培養孩子的高情商。
要換位思考,要察言觀色,要顧及別人的感受,等等。
但往往忽略了一點,高情商有個前提,就是別爲難自己。
不能爲了合羣,就無底線地討好取悅,犧牲個人的感受。
也就是說,高情商其實是雙贏,是別人和自己都感到舒服。
博主@菜菜,分享過自己孩子的“高技巧社交”。
一次,她兒子的朋友因爲被老師批,來家找兒子抱怨。
原本她以爲,兒子爲了迎合朋友,會一起吐槽,被這種負面情緒感染。
誰曾想,兒子一句話就打斷朋友說:“我心情好着呢,不想聽你的訴苦。”
但兒子並沒有冷漠地趕朋友走,而是拉着他一起看喜劇電影。
過程中,還繪聲繪色地模仿,逗得朋友開懷大笑,所有不開心都拋在了腦後。
所以你看,保證自己狀態與顧及別人的感受,並不衝突。
因爲能關照自己的人,才知道怎麼安慰別人。
第四,幫孩子建立強者思維,允許一切發生。
作家李娟,在書裡講過自己小時候交友的事。
讀小學時,她成績墊底,媽媽就希望她能和學霸做朋友,看看別人是怎麼學習的。
可她不喜歡班裡的學霸,又不敢違拗母親,只能假惺惺地做出友好的樣子。
一次,學霸朋友要看她日記,李娟一萬個不願意,沒想到學霸竟試圖搶她的日記本。
氣得李娟和學霸翻臉,還扭打在一起。
這事一出,學霸自然不再理會李娟。
但李娟卻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放鬆。
後來長大後,李娟認識了很多人,有的能常年聯絡,有的漸漸走散。
她說:“我失去過很多朋友,但從不覺得可惜。緣分盡了,他們加於我的力量就弱了,他們抓不住我,便被我拋棄。”
可見,任何一段關係,都可能從無話不談到話不投機,從形影不離到天各一方。
誰阻擋不了緣分的來去,這是我們應該告訴孩子的事實。
在人際關係上,要培養孩子的強者思維,允許一切發生,允許所有的人的來去。
悟透了這點,孩子在“交朋友受歡迎”這件事上就會釋然。
阿德勒還有個觀點——
人的一切煩惱,都源於人際關係。
這句話,放在孩子的世界裡,同樣適合。
我們不能忽視孩子的社交壓力,也要理解他們渴望被歡迎,害怕被孤立的心理。
所以,教會他們如何打開社交局面,如何建立自我的價值體系,就尤爲重要。
告訴孩子,只要你做真實的自己,熱愛生活,培養個性,自信勇敢。
喜歡你,欣賞你的人,就會出現。
如果這個人暫時沒出現,也別急。
回到自己的生活,默默耕耘,靜待花開。
孩子受歡迎很重要,但他們自己的感受,更重要。
與家長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