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絃歌不輟”中,見證“何以中國”的歷史答卷與時代脈動
課本上的黃帝、大禹,原圖在濟寧武氏祠找到了;泰安大汶口考古遺址公園,見證五千多年中華文明之源;城子崖遺址的發現,打破了中國文化“西來說”;走進中國黑陶文化博物館,探秘傳承不息的“史前黑科技”——蛋殼陶技藝……在一個個古代故事、一座座遺址、一件件寶物中,讀懂厚重山東,見證“何以中國”的歷史答卷。
以“絃歌不輟”回答“何以中國”。40多年來,日照傳承人邢葆東成功破解“蛋殼陶”製作技藝難題,一件作品可以打磨達十個月的時間。有時回到老家,連自己的孩子都認不得眼前這位滿身泥土的爸爸。“愛一輩子,學一輩子,幹一輩子”是他的座右銘。在尼山聖境,大型禮樂盛典《金聲玉振》堪稱對孔子一生思想和儒學文化的精彩演繹……從歷史深處走來的、一脈相承的華夏兒女,血脈中永恆地澎湃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品質。
沒錯,“何以中國”的答案,在物,亦在人。
AI視頻《當孔子遇見蘇格拉底》,講述了東西方思想的和而不同。演員王繪春再現孔子風韻,“溫太醫”張曉龍把論語唱出來,演員閆妮則化身金牌調解員,講述六尺巷的故事。“中國好人”欒留偉的妻子,講述了他的感人故事,感謝大家回饋的15億次愛……這是“何以中國·絃歌不輟”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啓動儀式上奏響的最美“絃歌”,跳躍着“何以中國”的時代脈動。
在這裡駐足,窺見禮樂山東、好人山東。從這裡出發,遇見“好客山東 好品山東”。
山東有多“好客”,數據最有說服力。今年前三季度,我省接待國內遊客6.7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8431.9億元,按可比口徑,分別增長11.5%和13.2%。全年接待遊客有望達到9億人次、旅遊收入有望破萬億元。
“國之重器”,讓“好品山東”具象化,展現出山東加快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創新之道。眼下,我國首個核能供熱商用工程——國家電投“暖核一號”已啓動第六個供暖季,預計可節約原煤消耗41萬噸,減排二氧化碳76萬噸。讓海天更藍,讓幸福生活更有質感,“國之重器”彰顯大國擔當硬核力量。
在“絃歌不輟”的時代脈動中,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何以中國”,也更加堅定地奔赴中國式現代化大道。在這條大道上,有對遠古的呼應——“嫦娥”已“奔月”“蛟龍”已入海……;在這條大道上,有對未來的擘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作者:鄔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