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情共鳴中,感受戲劇的力量

戲劇既要在舞臺上和觀衆建立聯繫,也應該深入生活,照見當下的發展,傳遞正能量

如今,各地新建了許多劇院,越來越多的觀衆熱愛戲劇。但劇場之外,仍有不少潛在的觀衆。吸引劇場外的觀衆,讓有文化消費意願人們走進劇場,讓更多優秀作品被看到,這是我製作戲劇的初衷之一。

自2008年至今,我帶着團隊推出了30多部戲劇,每場平均上座率90%以上。看到戲劇市場日益繁榮,我感到理想正在變成現實

戲劇和觀衆之間是怎樣互爲依存的關係,是什麼讓戲劇這個藝術門類持續發展?這是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優秀的戲劇作品能通過故事人物的悲歡離合,和觀衆產生廣泛的共情共鳴。戲劇既要在舞臺上和觀衆建立聯繫,也應該深入生活,照見當下的發展,傳遞正能量。

這些年,在我推出的戲劇裡,有的探尋生死之間的情感力量,有的展現了海峽兩岸一家親的溫暖情誼,有的展現了歷史交替之際中華文化的演變……我的期待,就是讓更多人感受到戲劇的關懷和撫慰,感受到戲劇與時代關聯

中國戲劇要立足中國觀衆,同時可以汲取全世界創作精華劇作家曹禺的戲劇《雷雨》,在兩個場景內集中展開了周魯兩家30年的恩怨情仇。由曹禺女兒萬方創作的戲劇《雷雨·後》則講述了在《雷雨》故事發生的10多年後3位老人的回憶。我們推出連臺戲《雷雨》《雷雨·後》,就是希望將情感的表達和先進的技術結合,探索中國經典可以達到的厚度廣度

同時,在互聯網時代,戲劇需要全新的傳播方式。線上線下聯動,成爲戲劇發展一個新趨勢。除了線下演出,《雷雨》《雷雨·後》還嘗試網絡直播,吸引了80餘萬人次在線觀看。

讓觀衆走進劇場、享受戲劇,這是戲劇生存的空間,也是戲劇發展的方向。希望能製作出一出出好看的、讓人回味的戲劇,生動刻畫社會發展與變遷,給予更多人力量和希望。

作者爲戲劇製作人,本報記者王珏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