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確定中創造確定性,“小市大城”新餘給出探索樣本
在不確定性加劇的大環境下,尋找確定性增長成爲各個區域着重探索的方向。有着“鋼城”之稱的江西新餘,在承壓前行的磨礪中,以其堅守和韌性,給出了可供借鑑的創新樣本。
工業之城的韌性與逆週期佈局
3月1日,“投資新餘”啓動儀式暨2025年新餘市“雙招雙引”與服務一體化發展大會(下稱“發展大會”)在當地的地標仙女湖國家級旅遊度假區舉行。在發展大會現場,上海第一財經發布了新餘市投資環境報告(精華版),對當地的產業特色和投資環境做了一次深度透視和呈現。
“如果要用主題詞來解碼這座城市的特色,首先是韌性。”第一財經研究院執行院長於艦發佈上述新餘投資環境報告時提出,“因鋼設市”的新餘,以鋼鐵和鋰電產業爲引擎,逐步通過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形成了以高端製造爲核心的現代產業體系,不僅展現出工業底盤穩,產業抗風險,政策連續性、包容性強等特點,也凸顯出新餘市工業發展的韌性和潛力。
韌性的基礎是穩定的工業底盤。作爲江西省重要的鋼鐵產業基地,新餘當地的粗鋼產量佔全省的36%,已基本形成了“鐵礦石採選—鍊鐵—鍊鋼—軋材”完整的鋼鐵產業鏈。2024年規模以上企業134家,實現營業收入716億元,鋼鐵產業營收佔全市規上工業近五成,是新餘市工業經濟平穩發展的壓艙石。
與此同時,經過近40年的發展,被稱爲“鋰電之都”的新餘也已形成包括鋰鹽、正負極材料、鋰電池、廢舊鋰電池綜合利用等較完整產業鏈,是全球最大的鋰鹽加工基地和國內重要的鋰動力與儲能電池產業基地,也是推動當地乃至全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之一。2024年,新餘市鋰鹽產量20.4萬噸,其中氫氧化鋰出口佔國際市場份額超五成,鋰電池產量16.9GWh。韌性的體現是產業的抗風險能力。
這些新餘經濟的壓艙石和主引擎,在過去的一年裡經歷了行業的低谷,也讓新餘的GDP增長承壓前行。
然而,通過“企業內部優化、政府外部護航”的合作模式,新餘韌性應對市場的波動與外部衝擊,實現了產業鏈的穩定運行。
上述新餘市投資環境報告舉出的兩個例子頗爲典型:作爲新餘鋼鐵行業的代表,新鋼集團歷經六十餘年浮沉,從1958年建廠推動新餘工業化,到深陷資源困境、技術輸血重生、改革脫困蛻變,最終依託寶武重組實現智能製造與綠色轉型。這個路徑串聯起新鋼三次重大轉折與兩次重生,也是新餘工業跌宕變革的縮影。作爲新餘鋰電行業的龍頭,贛鋒鋰業則從2000年新餘市河下鎮的一家金屬鋰小廠起步,緊抓新能源機遇,深耕技術創新與全產業鏈佈局,在新餘市政府“產業合夥人”式的政策支持與營商環境賦能下,逐步崛起爲全球鋰電行業領軍企業。
平穩度過行業的週期與轉型中的厚積薄發,需要耐心和時間。而新餘的政府以連續性、與時俱進的政策擔當起了引導者的角色。
2023年,江西省委十五屆四次全會賦予新餘“以轉型促發展,打造新型工業強市”的戰略定位,明確轉型方向——過去以製造業起家的新餘,未來也必將以製造業當家。在此背景下,新餘對標江西省“1269”行動計劃,組織實施市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現代化建設“6313”行動計劃,全力提升鋼鐵、鋰電新能源、電子信息、裝備製造、新材料、食品醫藥六大製造業重點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根據這樣的戰略定位和行動計劃,新餘在過去的十多年裡,出臺了一系列連續穩定的政策措施,爲產業發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從產業引導到人才引進,再到技術研發,保障產業全週期的穩健發展。
在產業的轉型升級中,政府用順暢的溝通機制與企業盡力彌合信息差,保持着緊密的互動與合作關係。在企業經營遇到困難時,當地的服務又充分展現出了政策的包容性和專業性,因地制宜地爲企業的成長保駕護航。
面對行業的低谷期,有人選擇退出,而沉澱了數十年的新餘政府卻看到了逆週期佈局的機遇。這也是他們近年來持續加碼政策扶持的動因。今年,新餘更是更新了從招商到人才支持等全方位的政策,並強勢打出了“投資新餘”的品牌,旨在爲產業聚力,也爲經濟發展引入“活水”。
在2月28日舉行的“投資新餘”新聞發佈會上,新餘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高新區黨工委書記舒永忠表示,新餘緊扣“雙招雙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點,制定了《新餘市關於促進招商引資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新餘市招商引資負面清單》等“1+3”文件體系,創新打造“投資新餘”品牌,構建“1+5+N”工作體系,推動“投資新餘”品牌化、拓展招商資源全球化、提升招商引資精準化、創優營商環境高效化、提高招商隊伍專業化。
逆週期加碼的智慧來自於深入瞭解行業的專業性,以及尊重行業發展規律的務實和頗具包容性的長遠眼光。
在房地產行業需求減弱的背景下,鋼鐵受到衝擊,但仍是國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也撐起了製造業的轉型發展。鋰電產業更是在新能源汽車的蓬勃發展中始終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也催生了大規模且全球化佈局的製造企業。因此,這些產業在短期遭受的波動與壓力,並不影響其長期的潛力。
所謂的傳統產業並不過時,新興產業也在成熟中大浪淘沙。“工業之城”堅守的,始終是立足於自身基礎和優勢,主動持續推動高質量轉型與創新升級。
用務實和高效的服務創造確定性
如果說工業之城的轉型和行業的逆週期佈局是當地經濟的基本盤,爲這座城市的動脈注入能量,那麼新餘市政府務實且高效的服務,就像“鋼城”的毛細血管,讓每個身處其中的企業與個人,都感受到了溫暖和效率。這也成爲他們在不確定性中創造確定性的密碼。
新餘主打政務服務“親和有力”。親和是態度和過程,有力是效率和結果。
關於新餘的營商環境,有這麼幾個數字:在全國首創“一照通辦”,開公司、辦手續最快只要2小時;390支“小贛事”團隊24小時待命,高效準時;“一業一查一碼”減少對企業的打擾,入選國務院減負辦典型案例和全國數字化監管優秀案例;首創“政府大數據+普惠金融”,去年爲企業發放貸款3.25億元;大力推動“研發飛地”建設,爲企業創新發展開闢新路徑;獲批國家跨境電商綜試區,首創海關“檢驗批”監管模式,爲企業節約通關成本;大唐新餘和分宜電廠四臺百萬發電機組動力滿滿,爲企業提供全方位的要素保障。
親和有力的服務和開放的市場化理念是自上而下,貫穿始終的。在新餘市委書記的微信裡,留存着大量企業家和專家學者的互動信息,這是他通過深入走訪後建立的聯繫。這樣的務實和真誠深入人心,也贏得了市場的認可。
2024年,新餘市新簽約項目271個,同比增加16個,簽約金額750億元,同比增長4.5%,其中192個項目已開工,開工率70.9%,實際利用內資695億元;實際利用外資2436萬美元。近三年以來,新餘市新增237戶入規工業企業,其中177戶爲近年來招商引資項目,佔比達74.7%。
在3月的發展大會上,新餘更是迎來21個項目集中籤約,簽約金額共156億元。
作爲新餘的全球合作伙伴代表,在當地投資8年多的美國雅保中國區總裁徐暘表示,公司取得的成績不僅得益於新餘在發展鋰電新能源材料領域的突出優勢,還受益於政策導向清晰、產業佈局完整,以及優質的營商環境。“不遺餘力地支持以及專業高效貼心暖心的服務”,是這位跨國企業中國區負責人的感慨。
黑金剛實業董事長楊日平也坦言,自己選擇到新餘投資除了完善的產業配套外,更看重的是新餘市政府實幹的精神和溫情的服務。
在第一財經研究院的走訪中,一家全球化的龍頭企業的國際業務負責人提出,在國家出臺的一些對外政策方面,新餘市政府工作人員知道得比他們還要專業和及時,並會主動將新政策傳達到企業方。“即便在一些大城市,也難免存在政府和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這中間體現了政府服務的觸達度的問題。”於艦說,調研企業家時,他們表達了一個共同的觀點,那就是他們從未缺乏政府支持。無論是要素保障,還是物流和海關的配套服務,甚至在企業出海方面,政府都給予企業服務與幫助。
產業的長期深耕與轉型,政府的專業務實和開放,讓這座江西省最年輕的工業城市頗具“隱形冠軍”的氣質。這背後還有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即人才的集聚和成熟的職業教育。
作爲曾經的全國職業教育示範城市,新餘市現有職業院校15所,在校生十萬餘人,構建了從中職到高職及應用型本科的多層次職業教育體系,注重專業結構與地方產業的匹配,推動“產教融合”模式的深度發展。
開放的新餘,也在充分利用“研發飛地”來留住高新技術人才。企業在發達地區設立研發機構,推動人才流動與科研合作,形成了“人才在外,科研爲新餘”的獨特模式,在人才的配備上實現了靈活有效配置。
“政商關係和諧、以工匠精神做產業、以契約精神待企業。”於艦團隊在走訪調研後如此總結投資者對於新餘的評價。這個評價,也是一座城市在不確定性中創造確定性的堅持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