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吃湯圓 學者專家與青年對談食物文化主體性與臺灣味

▲學者專家與青年對談食物文化主體性與臺灣味。(圖/記者陳弘修翻攝,下同)

記者陳弘修/臺北報導

今天是元宵節,東華大學族羣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兼代理系主任葉秀燕在晚間的一場青年座談中指出,原住民飲食文化不只是經濟來源,而是「革命武器」,不同族羣的飲食帶來不同的感官經驗和文化傳承,例如,東魯凱人有特殊的walisukay,類似漢人的「湯圓」,並透過飲食來區別東魯凱人和魯凱人,這些原住民飲食特色是寶貴資產,也是區分臺灣和中國的重要元素。

Y’s Day「週三青年日」12日晚間舉行青年座談,探討主題爲「食物的文化主體性:從元宵節看臺灣味認同」,葉秀燕是在這場座談會中做上述表示,同場受邀的學者專家還包括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專案助理教授許嘉麟、臺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曾齡儀、臺灣教授協會會長陳俐甫,以及臺灣智庫民調與輿情中心主任郭玫岑。

座談會主持人、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在開場時表示,飲食看似是個「軟性」的題目,但食物其實牽涉到認同、國族、主體性、論述話語權等議題,值得我們在品味美食滋味的同時,深入思考臺灣在地的飲食文化。

▲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專案助理教授許嘉麟。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專案助理教授許嘉麟在分享觀點時,特別從蛋黃酥和可麗餅這兩種臺灣和法國的節日美食切入。她表示,臺灣製造和食用蛋黃酥的時間已很長,但近年則百花齊放,例如,臺灣本土產製的三盆糖、紅豆沙、鹹鴨蛋。透過與國際食材的結合,臺灣製造的美食藉由法式改良餅皮、頂級奶油等,做出自己的特色產品,也清楚地展現臺灣飲食文化的包容性和蓬勃發展,並反映出飲食在重新論述的過程中展現在地的飲食文化認同。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曾齡儀在分析食物來臺的在地化和本土化過程的研究中,結合歷史文獻、田野調查和廚師訪談,追尋「臺灣味」的源頭。她說,「分析飲食一定要從風土着手」,包括在地氣候環境,以及最重要的「人」。以沙茶醬爲例,它來自潮州汕頭,但自1945年「登臺」以來,就被不斷改良調製,成爲今天台灣味的重要元素。曾齡儀也強調,「臺灣味」目前還在形塑中,但還未被定型,因此很有活力,是我們不同地域臺灣人可以共同追尋的過程。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曾齡儀。

▲東華大學族羣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兼代理系主任葉秀燕。

東華大學族羣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兼代理系主任葉秀燕表示,原住民飲食文化不只是經濟來源,而是「革命武器」,不同族羣的飲食帶來不同的感官經驗和文化傳承,例如,阿美族人喜歡「苦味」,也伴隨尊崇「勤勞吃苦」的文化;東魯凱人則有特殊的walisukay,類似漢人的「湯圓」,並透過飲食來區別東魯凱人和魯凱人,這些原住民飲食特色是寶貴資產,也是區分臺灣和中國的重要元素。

臺灣教授協會會長陳俐甫強調,文化是一連串的價值,難以形成卻也不會輕易消失,因爲文化需要知識作爲後盾,才能穩定發展傳承。他也以現代臺灣飲食中的「糖」爲例指出,甘蔗其實是「外來種」,而臺灣人直到荷據時代纔開始吃糖,且臺灣蔗糖和日本九州有着淵遠流長的關係,但是隨着現代人追求「減糖」,也會逐漸造成臺灣的飲食文化變遷。

▲臺灣教授協會會長陳俐甫。

▲臺灣智庫民調與輿情中心主任郭玫岑。

臺灣智庫民調與輿情中心主任郭玫岑認爲,近期美食競賽節目《夜市王》中樂華夜市推出的「梅花糕」,引發「臺灣味」的定義爭議,顯示出臺灣人在認同本土飲食文化時,並不只是考量食材,而是受到歷史脈絡、社會記憶及文化經驗的影響。她提到,食物雖然看似與政治無關,但實際上,飲食文化的選擇與話語權關係密切,例如,珍珠奶茶近年來在國際市場受到中國品牌競爭,便涉及臺灣如何確保自身飲食文化的獨特性不被稀釋。

郭玫岑也提到,中國近年來積極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申請亞洲飲食作爲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像是近期通過的「中國新年」及各類地方菜系,也會直接影響臺灣飲食在國際上的認知與定位,臺灣應積極思考如何透過文化政策與產業發展,確立臺灣味的國際定位,讓臺灣特色飲食也能成爲文化認同的重要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