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首外交啓新程|爲動盪不確定的世界局勢注入穩定性和新動能

中央周邊工作會議4月8日至9日在北京舉行。4月11日,外交部宣佈: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4月14日至18日分別對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進行國事訪問。這也是習近平主席今年的首次出訪。

這兩個安排似乎“不謀而合”,凸顯出來的是周邊對於中國的戰略重要性正在持續提升。2013年10月召開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聚焦的是周邊的“外交”維度,而這次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則將周邊置於了中國內外發展全局的高度上。會議特別強調“周邊是實現發展繁榮的重要基礎、維護國家安全的重點、運籌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換言之,周邊是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戰略依託所繫。

自2013年召開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以來,中國在周邊外交工作上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特別是提出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倡導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由此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周邊形勢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實現了“當前我國同周邊關係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時期”。即便如此,在周邊發生歷史性變革的情況下,我國周邊的很多戰略問題需要再認識、再思考、再研判,加上近年來體制機制上的創新改革,客觀上也要求對周邊工作進行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統一。

中國周邊形勢在持續發生深刻變化。在美國加大“塑造中國周邊戰略環境”的背景下,“進入周邊格局和世界變局深度聯動的重要階段”。中美戰略競爭、新冠疫情、俄烏衝突疊加衝擊了中國的周邊形勢。會議指出,“要以全球視野審視周邊”,而不能就周邊談周邊。近十年,美國從全球戰略博弈出發,持續加大對中國周邊環境的戰略塑造,相繼推出“亞太再平衡”、“印太戰略”,介入並鼓動周邊爭議來挑動地區局勢,加大對盟友防務投入來抵消中國優勢,鼓動周邊部分國家與我進行戰略消耗,以實現挾持盟友對我進行圍堵遏制的目的。由此,中國周邊環境變得更復雜,工作難度更大,需要“增強做好周邊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

中國周邊國家內部也在發生深刻變化,更是增加了周邊工作的複雜性。例如,周邊國家的不少政治世家都集體出現代際更替,一批享有較高國內外聲望的政治家或主動或被動地退出政治舞臺,一批新興的政治力量開始集中出現。最具全球化意識的“Z世代”也正通過社交網絡對國家的大政方針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對此,我們堅持周邊外交是綜合施策、協同發力、遠近兼顧的思路,以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爲抓手,採取全方位、多層次、多維度的政策來發展好中國與周邊關係:“要與周邊國家鞏固戰略互信,支持地區國家走穩自身發展道路,妥善管控矛盾分歧;深化發展融合,構建高水平互聯互通網絡,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共同維護地區穩定,開展安全和執法合作,應對各類風險挑戰;擴大交往交流,便利人員往來。”

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都是周邊重要國家,更是中國的友好鄰邦。2024年7月,越南共產黨總書記阮富仲因病去世;8月,蘇林接任越共總書記後首訪選擇中國,體現出越南新領導人對中越兩黨、兩國關係的高度重視,中越雙方就中越命運共同體建設達成重要共識。

中國和馬來西亞的關係在總理安瓦爾的引領下,近些年來更是走在地區國家的前列。兩國2023年就共建中馬命運共同體達成共識,安瓦爾總理多次訪華,並就重要的國際和地區問題敢於秉持公正立場並仗義執言,與中國在很多地區及國際議題上形成高度的戰略契合。

2023年柬埔寨政治實現了代際更迭,新首相洪瑪奈就任後首次正式訪問也選擇了中國,體現出柬埔寨新政府對發展中柬關係的高度重視,洪瑪奈首相更是多次表示要將柬中鐵桿友誼發揚光大。

習近平主席的此次東南亞三國之行,既是着眼於推動中國同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的雙邊關係深度發展,也着眼於推動中國與東盟關係的整體發展,更是要在動盪而不確定的世界局勢下爲周邊乃至世界的和平發展注入穩定性和新動能。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美國不斷破壞國際秩序並製造動盪不安的情況下,中國將繼續做和平發展的“中流砥柱”、世界穩定與合作的“定海神針”。

(林民旺,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