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遮不登記建商爲何森77? 原來是現行制度有缺失不想改

▲2011年推出的制度有缺失,造成中間有套利空間建商想讓這個缺失一直存在。(圖/記者葉佳華攝)

記者陳佩儀臺北報導

去年底內政部修法通過,明定2018年起申請的建照屋檐、雨遮皆不登記、不計價;眼看新制真的要上路,近來又有建商跳腳,呼籲政府能暫緩實施。究竟建商到底在害怕什麼?原來,是因爲現行制度有缺失,建商有「誘因」可提供給投資客,一旦新制實施,少了這些誘因給投資客,未來預售屋將更難賣。

其實早在2011年,內政部就擬取消預售屋雨遮、屋檐的登記與計價,但在建商代表向當時的行政院長吳敦義遊說後,吳就讓政策停留在「可登記不計價」;無獨有偶,內政部原擬今年起取消登記與計價,在建商代表再一次陳情後,又新制延至明年一月起適用,讓業者再擁有一年的緩衝期

眼看新制就要上路,近來又有建商跳出來抵制,呼籲政府能暫緩實施,究竟建商到底在害怕什麼?

屋比趨勢研究中心總監陳杰鳴表示,很多不肖商都靠雨遮、屋檐來偷坪數多賺錢,新制上路後,建商就沒辦法靠這賺錢了;此外,未來建商可售面積將少了5~6%左右,在總價不變狀況下,可能會出現拉高房屋單價來反映的狀況,但單價上漲,消費者感受會不好,房子會變的不好賣。

不過建商跳腳的原因,除了一般消費者的感受外,投資客纔是最大原因,因爲2011年推出的制度有缺失,建商想讓這個缺失一直存在,才如此跳腳。

陳杰鳴指出,2011年推出的制度是預售時可登記不計價,但成屋時變可以計價,造成中間有套利空間,建商有素材投客或是消費者。

舉例假設坪數42坪、其中2坪是雨遮,房價每坪60萬,因雨遮不計價,總價就是2400萬,有的建商會以不含雨遮的價錢賣給投資客;等到成屋後雨遮變成可以計價,就多出2坪,單價平轉馬上淨賺120萬;但新制度實施後,屋檐雨遮都不登記不計價,成屋後亦同,少了這個誘因,未來預售屋將更難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