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澤: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聚集主導型產業發展

本報記者 石健 北京報道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首次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舉措寫進了中央文件,爲深化我國機制體制改革,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機遇提供了根本遵循。

對於如何貫徹《決定》精神,更好推動新質生產力更好發展,12月10日,在由中國經營報社主辦的“2024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暨《中國經營報》創刊40週年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於澤在論壇上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首先要抓住‘新’和‘質’,以此構建新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強化‘數實結合’向‘實數結合’思維的轉向,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勢,集聚主導型產業發展。”

強調“實數結合”

對於“新”的理解,於澤認爲,“新”要體現在技術的創新、製造工藝的創新、生產流程的創新和新的生產要素。同時,更突出的是產品的創新,只有通過新的主導產品,才能引領經濟新動能。基於以上維度,通過一系列創新,來推動產業結構的變革。

在於澤看來,首先要抓住生產要素如何向新質生產力聚集這一重點問題,從制度、體制等各個維度進一步擴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空間。他說:“當前對新質生產力的分析主要探討如何提高生產的效率。這很重要,但是對於生產力而言,更需要思考如何去拓展產品的品類。換言之,如何能夠找到未來‘新’的主導型的大規模產業,通過產業聚集進一步帶動整體的產業升級。”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眼下,各個行業都在思考如何因時因勢地發展新質生產力。對此,於澤認爲,應該從三方面進行考量。“首先是要依託新質生產力,升級傳統產業。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有一個提法值得關注,以前我們都在講‘數實結合’,但是此次全會進一步強調‘實數結合’,也就是說,要以實體經濟爲基礎,更多地將數字技術導入實體領域。一方面,通過數字技術提升生產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夠進一步實現供給和需求的精準對接。通過數字技術擴大消費的潛力,從而創造有效益的投資。”

其次,於澤認爲,發現新質生產力要進一步支持新興產業的發展。於澤特別提到了監管與新興產業相適應的關係。“只有推動監管體系適應新興產業的發展,才能更好支持新興產業,因此需要改善監管方式。”

最後,則應該努力集聚力量推動未來產業的發展。“要推動研發能力的提升,科研成果市場化能力的提升,進一步激發企業家精神推動未來產業的發展。”於澤表示。

助力國家舞臺展優勢

隨着經濟全球化浪潮涌起,新質生產力已經成爲推動國際競爭力的新引擎。對於新質生產力如何幫助企業和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獲得競爭優勢,其中應該把握哪些關鍵要素等問題,於澤認爲,推動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利用好兩個大市場。“一是國際大市場,二是國內大市場。在國際大市場中,近年來其形態是不斷髮展的,從開始的產品間貿易到產業內貿易,尤其到現在的產業鏈貿易,我國的優勢也在不斷形成。一方面,我們要進一步主動開放推動創新要素跨境優化配置。比如,我們通過國內的便利化簽證,通過國內的各項優質服務,吸引國際人才,把中國打造成爲國際人才的高地,能夠聚集國際上的各種先進科技、研發等資源。”

另一方面,於澤表示,要利用中國的產能,進一步引領未來的全球產業鏈發展。“目前,全球科技革命正在疊加逆全球化的進程。在以往的人類歷史上,我們更多的是科技革命疊加全球化,而如果疊加逆全球化,非常容易導致產業鏈碎片化。基於以上大背景,發展新質生產力就需要利用我國的產業優勢把握未來全球產業鏈佈局的主動權。”

於澤最後表示,只有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勢,才能夠進一步聚集推動主導型產業,進一步帶動國內企業的發展,以此構建全球產業鏈上的鏈主型企業,進一步整合推動全球產業鏈的發展。

(編輯:李暉 審覈:何莎莎 校對:張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