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損的新能源
hello大家好,我是酷溫。先亮明你的觀點,你覺得中國新能源車值不值得吹?值得扣 1,不值得扣 2。
這是這兩天流出的,某新能源車企的,要求供應商在2025年降價10%的郵件。在這份郵件裡,車企將銷量節節攀升的原因歸結爲三點:技術創新、規模化優勢和低成本供應鏈。
並稱,2025年是新能源車的“大決戰”、“淘汰賽”。所以,爲了競爭力,他們決定,讓供應鏈再降價10%。可以說非常霸總了,就差說。這是通知,不是商量了。
而之所以這個郵件能流出來,必定是收到郵件的供應商不幹了唄。
想想也是,年終團建,老闆說今年賺了很多,所以全員降薪10%,以保證明年取得更大的勝利,估計你也得火冒三丈。
供應商在回函裡面的表態是“強烈不滿和嚴正抗議。”並表示,這是“在無底線地透支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與韌性”。這個帽子就扣得比較大了。
關鍵還有一句,很刺激,我們一起感受下,供應商說某品牌是將“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福祉和價值,化爲發達國家的廉價利益。”這個是什麼意思,我們過會說。
認同供應商的彈幕扣個1,不認同的扣2。
另外,供應商還下了幾個結論:
一旦失去價格競爭優勢,某公司所謂的"成功"將瞬間化爲烏有,而所有被壓榨的利潤和價值也終將成爲他國經濟發展的嫁衣。
10%的降價,違背商業倫理與人性底線。
以上都是該供應商說的,不是我。
生活較真,我是酷溫。
今天較真,中國新能源車,是不是向供應商說的,只有價格優勢?
以及中國新能源車是不是在給國外人民羣衆送溫暖?
首先中國新能源車不賺錢,肯定是真的。
找幾個大廠的財報數據就能看到——
2024年的前三季度,蔚來的單車利潤是-10.4萬元/臺,小鵬單車利潤是-4.53萬元/臺。熱度很高的小米汽車,賣1輛車目前的虧3.7萬元。零跑汽車,從最新數據上看,賣一臺車,也得虧個8000塊左右。
當然,這個虧本並不是指,汽車的毛利率是負的,而是指同一時期,通過賣車賺回來的毛利潤,覆蓋不了車企的投入和成本。算大帳是虧的。
當然,也有賺錢的。
理想的單車利潤是1.32萬元,另外2024Q3季度,比亞迪單車歸母淨利潤也有9300塊。
這是什麼水平呢?
日經亞洲的數據,截止今年6月,同樣是用利潤除以銷量:
單車利潤的老大是特斯拉,有5.1萬人民幣, q3 我算了一下,已經漲到了 5.4 萬了。其次是奔馳,單車利潤約3.9萬元人民幣,第三是寶馬,3.2萬元人民幣。豐田的單車利潤也超過了2萬元。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新能源車企賺錢能力確實不太行。
那爲什麼不太行?在酷溫看來,兩點——
第一是中國企業,研發的投入太狠了。
舉個例子,一臺車虧 10多萬的蔚來,研發佔營收的比例,也出奇的高。蔚來上半年的研發投入是60.83億元,這個研發投入,佔營收比例約爲22.24%。
對比一下,比亞迪上半年研發投入爲201.77億元,從投入的絕對數字來說,比亞迪是蔚來的三倍多。但研發在營收中的佔比,比亞迪是6.7%,只有蔚來的三分之一。
要知道,即便比亞迪的6.7%的研發投入,在全球汽車行業來看,佔比也是已經非常高了。全球營收前十的車企,研發費用一般也就3%-5%的水平。
當然,因爲規模大,和研發歷史長,即便3-5%的的投入,絕對值來說,也不少。但是,通過這個對比,你至少可以看出來,蔚來的22%的研發佔比,幾乎就是玩命的狀態。
而這也是蔚來虧得那麼狠,虧那麼多年,還有投資人願意前赴後繼掏錢的一個重要原因。雖然他錢不多,但它是真敢豁出命去賭。而一旦賭成了,投資人就能躺賺了。
當然,賭輸的可能不是沒有。前車之鑑,就是曾經的高端新能源,高合汽車,數百億燒光了,市場不買單,品牌也就只能選擇關張了。這套打法,典型的“贏了會所,輸了幹活”。
類似的情況還有小米,今年二季度,根據小米汽車的財務數據,小米單車虧損超過6萬。雷軍的解釋同樣是,小米汽車業務還在“高投入階段”。
看不到回頭錢是正常的。但是到了三季度,小米的單車虧損已經降到了3.7萬。原因就是很多成本是有邊際效應的。賣的越多,規模越大,成本越低,這麼一對比,單車虧損三萬七,是不是也沒那扎眼了。
不過,雷軍對外透露,小米汽車今年研發費用240億元,預計明年超過300億元。這個研發資金,幾乎和比亞迪一個量級了,所以小米汽車如果後面虧損再次加大,一點不要覺得奇怪。
當然,除了高研發投入。另外一箇中國新能源不掙錢的原因,也是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價格戰”。
前面某車企的供應商不是說,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福祉和價值,化爲發達國家的廉價利益嘛。說的就是爲佔市場,品牌在賠本賺吆喝。先別忙着批判,我們先看是不是。
有沒有在賠本賺吆喝,其實看一個數據就夠了,那就是毛利率。因爲汽車的毛利,就是銷售收入減整車成本,而這個成本一般來說,只包括原材料成本、生產成本以及銷售費用。毛利率低,說明車子真的,賣便宜了。
在車企裡面,毛利的生命線,一般來說是15%。也就是毛利15%以上,你是可以通過優化供應鏈也好,降本增效也好,去賺錢,無非是賺多賺少的問題。但是一旦毛利跌破15%,你就很難通過成本控制,賺到利潤了。
我們以今年上半年的毛利率數據來看。
賽力斯、理想、比亞迪、長城的毛利,都超過了20%。
其中賽力斯的毛利超過了25%,從這個角度說,賽力斯,也就是問界,餘大嘴是賣的一點不便宜。
另外,我們印象裡,賣的賊便宜的比亞迪,其實毛利也能幹到20%以上。
比亞迪能幹到這個毛利,一個原因是,2024年二季度,碳酸鋰均價同比下降了近60%。也就是硬成本低了。另外,就是比亞迪車子賣得太多了,規模優勢起來了。
汽車行業有個著名的“賴特定律”——單個型號的汽車產量每累計增加一倍,成本價格就會下降15%。所以,爲什麼船伕哥使勁做規模,因爲規模能不能上的去,決定了比亞迪是吃肉還是喝湯。
看完了毛利高的,再看毛利低的。不掙錢的企業有沒有,有,還是一杆子,老牌車企。
上汽的毛利10%,長安13%,東風11%,廣汽只有6.7%,就這個,還是合併報表後的集團整體毛利。
合併報表的意思是,包括集團下面什麼租賃公司、金融公司,甚至租房子的利潤都會合計進來。
如果落實單一的整車上,可能就更慘不忍睹了。其他幾家我翻財報沒看到整車毛利,只有廣汽公佈了。不過這個數字確實有點慘。
廣汽上半年財報的數據,整車的毛利2.19%。什麼概念,10萬的車,只賺你2190塊。這2190塊還得去打廣告,搞車展,搞研發,給各種行政人員開工資,交稅。這都不能說賺錢了,這就是在做慈善。
所以,現在去看合資車,廣本、廣豐,價格好像確實挺便宜的對吧,沒錯,人家幾乎貼着成本線在賣,能不便宜嗎?
當然,造車新勢力毛利率低的,也有兩個哥們,蔚來和零跑,其中更狠的是零跑,上半年的毛利水平只有1.13%。你可以理解爲10萬硬成本的車,加1000塊就賣!說他業界良心,一點不過分。多說一句,三季度開始,因爲銷量跑起來了,零跑成本也攤下來了,毛利也已經上漲到8%了。
那有沒有虧本賣車的呢?還真有。北汽藍谷,2024年上半年北汽藍谷的毛利率是-6.68%,沒錯,就是享界s9的那家,實至名歸的賣一輛虧一輛的良心企業。
所以,中國汽車是不是賣便宜了,這話得分兩頭。
20%的毛利那一波車企,說賣便宜了肯定不合適。畢竟特斯拉三季度的毛利也就19%左右。但是個毛利低的那幾家,無論是合資車還是自己的新能源車,說他現在能靠賣車能賺到多少利潤,確實不太現實。
這就是各大車企在國內的現狀。
接下來我們較真你們更感興趣的——車企們有沒有虧着本,壓榨着國內的供應鏈,跑到海外送溫暖呢?先說結論,我確實沒看到依據。
還以廣汽爲例,沒辦法,因爲廣汽的財報寫的比較仔細。上半年財報裡,廣汽出口 6.8 萬輛汽車,海外營收55.54億元。平均一臺車81600塊。是不是覺得價格便宜?別急着噴。相比國內 2 個點的毛利,廣汽海外的整車毛利,竟然做到了14.26%,也就是一臺車有11600多的毛利潤。
別說廣汽在送溫暖了,說他賺着國外的錢,補貼國內,給國內消費者送溫暖,可能會更合適點。
而另外,主角比亞迪。
我之前也覺得比亞迪肯定走的是低價路線。原因是廣交會上,比亞迪的海鷗,價格直接給到了 8999 美元。合人民幣 6萬 3,但是這臺車國內的售價 6.98 萬起。國外價格比國內價格便宜 7000 塊,這還不是送溫暖嗎?但是我仔細研究過發現,這個 8999 美元,寫着特價車。這裡面的道道,我想買過車的應該都懂。所以,通過一臺車判斷,他是不是出賣了國內勞動者,還是太武斷了。
所以我又扒來了一些數據。根據財中社數據,2024年上半年,比亞迪在境外實現營收899.46億元,而上半年比亞迪乘用車的海外銷量20.3萬輛。這麼平均下來,比亞迪單車的價格接近 45 萬。
當然,這麼算是不對的。
因爲海外營收,一定包括了比亞迪商用車,包括電動大巴這類高客單產品。但是我又查了一下,截止到 10 月份,比亞迪電動大巴的銷量也不過 2000 輛,即便按單臺 100 萬美元計算。這部分商用車的營收貢獻,撐破天也就150 億。
拋開掉這部分,比亞迪的單車售價,也能到 37.8 萬,是不是超過你的想象。當然,這是我的估算,有海外的留子可以幫忙求證一下,錯了可以直接打我臉哈。
另外,指責我們搞傾銷的美國歐盟,更多的重點也是指責補貼上。
包括出口退稅,低價土地,稅收政策,甚至人才政策這方面。在他們看來,這些補貼導致出口汽車成本低廉。至於這算不算讓渡了國內納稅人利益呢?你們自行判斷。
但是光從車企角度來說,我還真沒看到賠本賺吆喝的案例。有知道的可以打在評論區,我給你置頂。
那麼問題又來了,現階段看,迪子是賣的又多又好,毛利也不低,爲什麼還得壓供應商的那 10% 呢?我猜測的原因,是更大規模價格戰的前奏。
前三季度,比亞迪的研發費用比特斯拉多花了 100 億,即便把刨掉這 100 億,比亞迪的單車利潤也只能增加 3639 元,達到13000元的水平。
但是,特斯拉19%的毛利,單車利潤卻能幹到5. 4萬水平。迪子的利潤不到特斯拉的四分之一。
而又因爲單車利潤低,迪子的騰挪空間其實就相比於比特斯拉小的多。比如同樣 25 萬左右車型,modle3 降 1 萬,比亞迪漢跟不跟?
而且除了特斯拉,國內曾經只玩高端車的新勢力,也紛紛下探到迪子的價格區間,蔚來的樂道、小鵬的mona、理想的l6,都在 20 萬左右的市場,都和迪子產生了不少正面競爭重合區間了。
而在10-20 萬市場,包括領跑、吉利銀河,廣汽埃安,搞得可都是虧本大法,自殺式襲擊,迪子雖然是老大,但是一場生死大戰,大概率無法避免。
對了,特斯拉 q3 財報電話會上,馬斯克還表示,特斯拉仍有望在明年上半年開始提供“更實惠的車型”,並且預計明年汽車產量整體將增長20-30%。
鑑於馬斯克此前已經表示不會有 modle2了。那麼2025 年,馬斯克在推新款之後,再讓老款降價,狠狠衝擊市場,就成爲了可能。前兩天買了 modely 立馬被背刺一萬塊的事件,就是徵兆。
所以,比亞迪如果既想保持盈利,又想大規模投入價格戰,當前唯一的方案,就是降低成本,擴大利潤空間,給自己備好糧草。
至於,供應鏈還有沒有壓榨空間了,能不能再給比亞迪壓榨個 10% 的糧草出來。那得看壓縮哪一方面的供應鏈了。
2023年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整體利潤率只有6.1%,看上去完全壓榨不出來是吧。其實也不是,因爲供應商之間利潤率差距還是很大的,比如博世的利潤率是5.3%,採埃孚今年上半年利潤率甚至只有 3.5%;
但是,福耀玻璃的淨利率能到 19.37%,寧德時代的淨利率有14.92%,朝陽輪胎母公司中策橡膠的淨利率也在 13.7% 左右。
所以光看數據,部分供應商肯定還是有空間的讓迪子去壓的。但,凡事不能光看數據。也得看人性。你去壓供應商,供應商會去壓誰呢?無非是更上游的供應商。壓到最後壓不動了,那就一套連招,裁員降薪,畢竟降本增效已經被各大企業玩順手了,無非就是發揮hr的主觀能動性罷了。
但這就違揹我們發展新能源的初衷了。我們之所以想用新能源車取代房地產,成爲新的經濟引擎。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汽車的產業鏈也相對較長。
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現存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超100萬家。整個汽車產業鏈上下游加起來的生產總值約佔全國GDP的10%。我們是希望比亞迪一類的企業帶大家發財的。但是,如果持續卷價格戰,發財就不要想了。而這也是比亞迪的底氣。我卷不動,市場份額沒了,別說發財,工作你可能都保不住。
要不卷死,要不餓死,你自己挑。
昨天比亞迪最後也迴應了。“降價 10%非強制要求,大家可協商推進。”但其實,不管迪子能不能推不推進供應鏈降價,該打的仗,還是得打,該來的價格戰還是得來。就像騎自行車,一旦跑起來了,就別想着停了。
所以,明年的車市,估計會更加慘烈。具體到個人,想買車的,尤其對預算卡的比較緊的,我勸你可以再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