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國寶依舊流失海外?

“是盞,是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

去年夏天,從短視頻平臺上線的短片作品《逃出大英博物館》將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帶紅網絡。一時間,大家對於流失海外的國寶這一事實,再度開始審視熱議起來......

中國近代,列強侵略,鴉片橫行,致使中國的很多珍貴文物流失海外,令人痛心。大家在看完這個視頻之後,無不感傷......

國寶流失海外的主要方式:

一是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列強從中國搶走的;

二是當時有一些來華的外國人從中國偷走的;

三是外國人勾結當時的反動軍閥和姦商以極低的價格買下偷運出境的。

那麼,大家都知道有哪些國寶依舊流失海外嗎?今天我們來說一些流失海外的中國國寶:

一、東晉女史箴圖

女史箴圖是中國東晉時期著名畫家顧愷之創作的一幅絹本繪畫作品。原作已佚,現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遠,現存僅剩9段,爲絹本設色。

《女史箴圖》卷(宋摹),東晉,顧愷之繪,紙本,墨筆,橫601釐米,縱27.9釐米。

《女史箴》是西晉廣武侯張華所寫,文字內容是關於女子的德行操守,以教化訓誡爲目的。顧愷之將文中故事以圖畫的形式加以描繪,使之通俗易懂。現存《女史箴圖》最早的畫本是唐代摹本,原爲清宮舊藏,現藏於大英博物館。全圖有畫11段,分別爲“樊姬感莊”、“衛女矯桓”、“馮婕妤擋熊”、“班婕妤辭輦”、“防微慮遠”、“知飾其性”、“出其言善”、“靈監無象”、“歡不可以瀆”、“靜恭自思”、“女史司箴”。

女史箴圖描繪的是女範事蹟,有漢代馮媛以身擋熊,保護漢元帝的故事;有班婕妤拒絕與漢成帝同輦,以防成帝貪戀女色而誤朝政的故事等。

然而,這幅珍貴的畫作在1900年的庚子之役中,被英軍掠奪並流失海外,現存於英國的大英博物館。

二、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

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原爲圓明園海晏堂外的噴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間的紅銅鑄像。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火燒圓明園,獸首銅像開始流失海外。

截至2020年12月,牛首、猴首、虎首、豬首、鼠首、兔首、馬首在內的七尊圓明園流失獸首銅像通過不同的方式迴歸祖國 。

其中,豬首銅像和馬首銅像由何鴻燊先生分別於2003年和2019年出資購買後送歸國家 。2013年4月26日,法國皮諾家族在北京宣佈向中國無償捐贈鼠首和兔首 。2019年11月13日,何鴻燊將馬首銅像捐贈給國家文物局,迴歸圓明園永久收藏。而剩餘五尊仍下落不明。

三、南宋曜變天目茶碗

曜變天目茶碗是南宋時期的傳世孤品,以其自然窯變產生的獨特紋樣而著稱,這些紋樣猶如深夜大海邊的璀璨星空,充滿了神秘和浩渺之感。因此,其在宋代備受推崇,甚至被譽爲國寶。

雖然曜變是建盞中至高無上的釉色,存世量極少。但是目前全世界僅有三件半宋代曜變天目存世,其中兩件卻在日本被奉爲國寶,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

四、唐代歷代帝王圖

歷代帝王圖是唐朝閻立本作品,目前收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

歷代帝王圖是我國肖像畫的見經典之作。也是代表初唐時期的人物畫像的最高水平。在我國古代繪畫史中有這個非常重要的地位。

歷代帝王圖在清代被收藏於皇宮,後被末代皇帝溥儀帶出後變賣,被漢奸梁鴻志所得,梁鴻志將其賣給美國人鄧曼,鄧曼捐贈給了波士頓美術博物館。

五、金剛經扉頁版畫

金剛經估計很多人都瞭解,甚至很多人小學就知道。

金剛經扉頁版畫是中國唐代木刻佛經版畫,並在1900年於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中被發現。它是現存最早有明確紀年的版畫,雕印於唐懿宗鹹通九年,即公元868年。此版畫的原作是由七張紙拼接而成,卷末印有“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爲二親敬造普施”的刊記。

金剛經扉頁版畫的內容描繪的是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爲長老須菩提說法的場面。佈局飽滿嚴謹,線紋細密流暢,墨色均勻,刀法熟練,能夠準確地刻畫出不同人物的情態以及縟麗的幡帳、花磚等細節,顯示出雕版印刷的技法在當時已相當成熟。

然而,這幅珍貴的版畫作品已被英國人斯坦因掠往國外,現藏於倫敦不列顛博物館。由於年代久遠,再加上古代印刷品流傳下來的實物十分稀少,這幅經卷在宗教史及佛教美術史上都有着不可取代的特殊地位。

六、商代虎食人卣

商虎食人卣(yǒu)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青銅器珍品,是商代的盛酒器,共有兩件,相傳出土於湖南省安化、寧鄉交界處(寧鄉市潙山鄉境內),後來都流落國外,一件藏於法國賽努奇博物館,一件藏於日本住友泉屋博古館 。

其中以日本泉屋博古館所藏較著名,通高35.7釐米,重5.09千克;法國館藏高35釐米,長20釐米。這兩件虎食人卣,雖然尺寸相差不多,但依據銅卣多爲一大一小的特殊配置,這兩件應該不是一對。

卣作爲一件禮器,它是貴族階層的標誌,商代以虎作爲該器物的表面紋飾,是試圖顯示貴族權勢的威嚴。藝術與歷史價值頗高。它被贊爲“青銅器之奇珍”,對後世青銅器影響深遠。

虎食人卣原爲中國皇室所藏,後流落民間。1900 年,八國聯軍入京,將其從故宮掠走,現藏於日本泉屋博古館。中國政府與民間多次索還,皆遭拒。

七、唐代喪亂帖

《喪亂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創作於東晉永和年間的行草書書法作品,現收藏於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

《喪亂帖》是王羲之爲表示自己的無奈和悲憤之情所作。雙鉤廓填,白麻紙墨跡,筆法精妙,結體瀟灑,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

《喪亂帖》8行62字,與《二謝帖》和《得示帖》連成一紙。

喪亂帖流落海外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唐朝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前後,日本遣唐使得到了王羲之《喪亂帖》的摹本。這份摹本雖然可能並非出自名家之手,但對於日本來說卻是極爲珍貴的瑰寶,因此被日本天皇所收藏。後來,由於戰亂和其他原因,王羲之《喪亂帖》的真跡失傳了,而日本保存的這份摹本便成爲了孤本,極爲珍貴。

此後,《喪亂帖》一直在日本皇室中被珍藏,直到1892年,清政府駐日欽使隨員、著名書法家楊守敬在日本搜訪古籍圖書時發現了這份摹本,並將其消息帶回國內。但遺憾的是,楊守敬帶回的只是《喪亂帖》的印刷品,摹本真跡仍然留在日本。

八、乾隆大玉山

乾隆大玉山是清朝乾隆時期的玉器,原屬圓明園珍品。它是一塊含有綠色和白色的新疆和田玉石,重640磅。這是一塊含有綠色和白色的新疆和田玉石,能放射清冷的灰綠色光澤,被雕刻成一座高峰深谷的玉山。山岩下露出亭臺和住宅,小路和下面的山脊上有幾組浮雕人物,房前有一個百合花環繞的池塘。在山上一座峭壁的寬闊平滑處,刻有乾隆皇帝御筆臨摹王羲之書寫的《蘭亭序》,塗以紅色。這座精美的玉雕藝術品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一個。

然而,不幸的是,在1860年的“火燒圓明園”事件中,乾隆大玉山被掠奪並流失海外,現今收藏於美國的明尼阿波利斯澳克藝術中心。這座玉山不僅代表了清代玉雕工藝的高峰,也見證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屈辱與滄桑。

九、明代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由明成祖朱棣先後命解縉、姚廣孝等主持編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類書。初名《文獻大成》,後明成祖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目錄60卷,共計22937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

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決心修一部鉅著彰顯國威,造福萬代。宗旨是“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爲一書”。最初令解縉主持編纂(規模147人),一年後修成《文獻大成》,但朱棣親閱後甚爲不滿,欽點姚廣孝擔任監修 ,同時編纂隊伍擴大到了2196人(累計達3000多人),於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定稿,朱棣親自作序並賜名《永樂大典》。全書於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抄寫完畢。

《永樂大典》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永陵,但大典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毀於火災和戰亂,也有相當一部分被後人以修書之名竊走,現今僅存800餘卷且散落於世界。

然而在清末的動盪時期,這部珍貴的百科全書經歷了多次劫難。特別是1860年英法聯軍和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翰林院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許多《永樂大典》的冊卷被劫掠或損毀。

此外,還有一些《永樂大典》冊卷通過各種途徑流失到國外,或爲私人收藏,或爲外國圖書館和博物館收藏。如今《永樂大典》已知僅存有810卷,其中有大半尚在外國書櫃、庫房中。

有人說,如果對中國文物感興趣,你可以去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盧浮宮......

圓明園琺琅侍女酒壺

法國楓丹白露宮藏

韓幹《照夜白圖》

大都會博物館

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

中國遼代南海觀音木雕

山西廣勝寺熾盛光佛壁畫

波士頓美術館藏宋徽宗《五色鸚鵡》

大英博物館

雙羊青銅尊

大英博物館

明代龍紋琉璃

豈能不嘆......

像這類流失海外的國寶數不勝數,而想要從外國人手中拿回我們的國寶,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相信隨着我們祖國的強大和繁榮,這些國寶的迴歸將在不久的將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