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體育場地資源

近年來,我國體育場地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24年底,全國體育場地數量達到484.17萬個,總面積42.3億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0平方米,這一突破標誌着我國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和人民生活品質的提升。

爲提高體育場地的使用率,各地採取了多項舉措。例如,多地通過“嵌入式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利用城市邊角空間建設多功能運動場,爲市民提供便捷的健身場所;加大適兒化、適老化、無障礙化健身設施建設,推動學校、企事業單位體育場地設施向公衆開放。總體來看,我國的體育場地正從“滿足基本需求”向“提升服務品質”轉變。

然而,在“數量繁榮”的背後,體育場地“建而不用”的問題仍然存在。不少新建場地集中在新城區,人口密集的老城區依舊場地不足,空間失衡導致場地“吃不飽”而市民“無處去”;一些場地的設計盲目追求高大上,過於專業的場地反而無法滿足普通市民的基本需求;有的場地運營管理模式過於僵化,開放時間不合理、收費項目不透明、預約程序不靈活等,降低了市民的使用意願;還有的因爲高昂的維護成本導致入不敷出,不得不減少開放時間甚至閉館。

破解“建而不用”的問題,讓更多場地“活”起來,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應強化科學規劃,充分考慮人口分佈、交通條件等因素,合理佈局場地設施,重點補足“家門口”設施短板。其次,推動智慧化升級,依託數字化提升場館運營效率,如引入智能化管理設備,優化開放時間和預約程序。最後,完善多元投入機制,激活社會資本活力,鼓勵企業參與場館運營,開發多元化經營模式。

體育場地不應是城市的擺設,而應是充滿活力的公共空間。只有堅持以人爲本,切實解決使用難題,才能讓體育場地真正“建而有用”,成爲促進全民健身、推動城市發展的重要力量。(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馬維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