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吉他手開刀房「表演」2小時 醫師幫他開腦摘腫瘤
醫師爲患者執行大型手術時,通常會採取全身深度麻醉。不過,手術涉及腦部關乎身體重要機能的部位時,醫師會考慮在術程喚醒病人,一邊手術一邊觀察患者身體機能有無受損,以防「切過頭」。(示意圖/Shutterstock)
美國佛州一名職業吉他樂手,去年12月在美國佛州邁阿密一所醫院開刀房舉行2小時吉他演奏會,演奏會特殊之處在於,吉他手是躺在手術檯上的患者,腦外科醫師在他演奏過程全力爲他清除腦部腫瘤。醫師說,這種手術方式可降低對患者造成不必要傷害的風險,患者術後恢復期縮短、恢復效果更好。
綜合美國合衆國際社(UPI)、福斯新聞網(Fox News)報導,邁阿密大學米勒醫學院(University of Miami Miller School of Medicine)席維斯特綜合癌症中心(Sylvester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腦部與腫瘤神經外科醫師科墨塔爾(Ricardo Komotar)說明,患者諾倫(Christian Nolen)身體左側有問題,左手靈活度已影響吉他彈奏,他的大腦右額葉長了惡性的膠質瘤。手術日期訂在發現腫瘤後10天執行。醫師問諾倫是否願意開刀時保持清醒彈吉他,他驚訝不已:「我心想,這太特別了,不能錯過。」
醫師在術前向諾倫詳細說明流程。手術開始時,諾倫處於昏睡狀態,手術部位局部麻醉,後來他被叫醒,第一個反應是想坐起身來,護理師伸手阻止,他花了1秒鐘就想起來自己正在手術。待他充分理解,護理師遞上一把吉他讓他彈奏,「我只要呼吸、保持冷靜就行」。他演奏了好幾個愛團的作品,包括「盲音」合唱團(Deftones)、「墮落體制」合唱團(System of a Down)。手術尾聲,醫護人員發現諾倫手部功能開始變差。科墨塔爾說,腫瘤覆蓋並連接大腦控制手部活動的區域,「所幸我們切除了整個腫瘤,並未傷及他的手部機能」。
諾倫在開刀過程說「這實在太瘋狂了」。他術後狀況很不錯,開完刀隔天就出院,熬過恢復期之後,生活品質比以前任何時候都好,已經能到健身房鍛鍊,也可以吉他,待最終病理報告出爐再決定後續治療方式。
科墨塔爾說,腫瘤位置靠近腦部關鍵部位(例如控制說話、理解言語、移動等能力)時,讓患者在清醒狀態接受手術,醫師能持續監測患者機能,一旦腦部功能受到侵犯,醫師會立刻察覺。病人昏睡時,醫師無法即時得知患者腦功能是否因切除腦瘤部位而受損,手術變得更危險。
在清醒狀態接受腦部手術聽來教人吃驚。科墨塔爾說,其實他的團隊每週執行好幾次這種手術。他表示,已有研究證明,比起全身深度麻醉,清醒麻醉(awake anesthesia)有其好處,醫師在術程持續檢查神經系統可提升手術結果,患者康復速度更佳,術程麻醉劑用量愈少,副作用機率降低,患者愈快甦醒,醫病可彼此交流,患者也能更早下牀活動、出院;住院時間愈長,併發症愈多。
科墨塔爾表示,5%至10%患者無法忍受在術程甦醒,會困惑、焦躁、無法聽命行事,這也是清醒手術最大風險,醫師此時會讓患者重新麻醉昏睡,接續較爲保守的腫瘤切除術。
諾倫並非第一個躺在手術檯彈吉他的腦瘤患者。醫師在開腦手術過程患者彈吉他,2015年在巴西、2018年在南非均有前例。去年6月,美國紐澤西州一名幼教老師也在開顱手術過程處於清醒狀態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