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總資產穩居全球第一後的新使命
來源:證券日報
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雲澤表示,目前,中國內地金融業總資產約490萬億元,銀行業、保險業規模分列全球第一和第二,運行整體穩健,風險總體可控。
從具體規模看,監管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總額高達439.5萬億元。實際上,今年8月21日,監管披露,我國銀行業資產規模已居世界第一。
我國銀行業資產規模穩居全球第一有其必然性。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體經濟的騰飛推動了銀行業發展、壯大。在監管部門的推動下,銀行機構自身的市場化轉型、股份制改造、境內外上市、集團化經營、國際化發展等一系列改革,加速了其在資本實力、規模、效益、市值等方面的競爭力。
當前,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數量達4000多家,銀行業綜合實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部分大型商業銀行已入選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強大的金融機構是金融強國的關鍵核心要素之一。筆者認爲,結合當下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來看,在總資產穩居全球第一後銀行業有四大新使命。
其一,加速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精準性、適配性。
近年來,我國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等戰略舉措,持續推動經濟增長模式從傳統的高速增長導向轉向創新驅動型和質量效益型。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愈發重要。這一方面要求銀行業要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另一方面要求銀行業要精準支持科技創新和製造業轉型升級,持續提升科技金融的服務能力、強度和水平,增強金融服務對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動態平衡的適配性。
其二,不斷增強發展質效,拓展多元化盈利能力。
商業銀行保持合理、穩定的盈利水平對金融系統穩定、經濟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當前,我國銀行業盈利模式仍高度依賴息差收入,以上市銀行爲例,前三季度42家上市銀行利息淨收入佔總營收的73%,部分銀行甚至超過90%。當前,市場利率仍處於下行通道,商業銀行一方面亟須加強存貸款利率市場化定價能力,保持利差這一基本盤的穩定。另一方面,要持續探索更多盈利增長點,拓展非息收入來源。目前,國際上一些頭部商業銀行的利息收入佔比不到50%,乃至更低,對比來看,我國銀行業增強非息收入佔比既有空間,也十分必要。
其三,增強抗風險和穿越週期的能力。
銀行業既需要妥善化解、處置存量不良資產,又要根據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及時強化對科技創新等新領域的風險識別和防控能力,構建適應科技型企業特點的風險評估模型。同時,銀行業還需要持續拓寬資本補充渠道,增強抵禦風險的“資本”。此外,銀行機構也要加強對金融經濟形勢的研判、預測能力,避免可能出現的市場、利率等風險,提升跨週期經營能力。
其四,拓展國際業務,提升國際競爭力。
近年來,我國銀行業在國際業務拓展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一方面,銀行業通過提供跨境支付、結算和融資等金融服務,促進了國際貿易和投資。另一方面,通過開展國際業務,銀行業增加了收入來源,分散了大類資產的風險,增強了資產回報率,提升了品牌影響力。未來,銀行業在促進外資“引進來”內資“走出去”的過程中,宜持續拓展國際業務,增強跨國經營的專業性,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
總之,我國銀行業在總資產穩居全球第一後開啓了新徵程,新發展階段也賦予了銀行業新使命。未來,銀行業宜繼續從服務實體經濟這個根本宗旨出發,加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大”的基礎上變得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