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能超越中國嗎?事實上,印度最少在四個方面超越了中國
最近兩年,印度經濟增速超過我國,其人口出生率,幾乎是我們的兩倍,人口總數也首次超過登頂。
這些數據,讓不少印度人激動起來,天真的以爲超過中國指日可待。
殊不知,印度發展至今,只是在部分領域做到了超越中國,距離真正追上我國、取代中國國際地位還十分遙遠。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印度有哪些領域超越了中國?阿三還有沒有機會全面超越我們呢?
印度電影出口量和海外票房比中國電影更優秀。
2016年北美電影市場,票房超過100萬美元的外語片中,有29部是來自於印度,只有三部來源於中國。
印度更是有六部影片進入外語片前10排行榜。
不僅是在北美,印度電影《外星醉漢pk地球神》斬獲了1億美元的海外票房。
反觀同時期中國熱片,無論是被奉爲經典的《讓子彈飛》,還是喜劇《泰囧》,海外票房不過幾萬美元。
如此巨大的差距屬實讓國人難以接受。
和中國影片深耕國內市場不同,印度電影十分重視海外市場的開發。數據顯示,其國外票房達到本土票房的10%以上,是中國的兩倍。
同時,印度電影出口量十分驚人,是北美和英國地區進口影片第一。
這些數據,無不彰顯着印度電影超強的海外影響力,屬實讓中國從業者羨慕。
印度電影在海外的成功有衆多因素加成,其中,多項優勢是中國所不具備的。
首先,印度過去作爲英國的殖民地,英語也是印度的官方語言。
因爲使用的語言相同,英國和美國的觀影人羣,更容易接納印度電影。
相反,中文向來以難翻譯著稱,很多優秀的國語臺詞在翻譯之後晦澀難懂,大大降低了國產電影的精彩程度,難以引起外國觀衆的興趣。
其次,印度電影具有鮮明的自身文化特色,雖然印度歷史上長期被西方殖民統治,但並沒有喪失民族的文化特色。
而歌舞和宗教是印度電影最具辨識度的文化元素,人們一看便知道,這部電影是來自於印度。
這些個性元素,深受世界各國觀衆的喜歡,伴隨着印度文化的輸出,各國觀衆對印度電影的接納度也就越來越高了。
這方面,國產電影在這些年做的並不好,在上世紀中國也有不少電影在海外取得成功,例如極具中國特色的《霸王別姬》,《臥虎藏龍》等等。
這些電影蘊含的中國元素,是吸引外國觀衆的重要法寶。
如今,中國走向世界的電影中,很少能找到中國的特色文化元素,自然難以吸引外國觀衆。
最後,印度電影有着獨特的賽道選擇,避開了其他國家擅長的電影類型。
在電影行業的發展中,西方國家的起步時間非常早。
他們積累了大量的人才基礎和創作經驗,例如在科幻片和商業大片領域,美國電影必然是獨佔鰲頭的。
其他國家想要吸引觀衆,就必須另闢蹊徑,而印度電影選擇的是現實主義。
近些年,印度優秀電影幾乎都反映了印度社會的痛病,包括印度男女平權,家庭暴力,對宗教信仰的反思等等。
其中不少問題在世界各國都普遍存在,容易引發觀衆的共情,自然更容易獲得海外票房。
相反,近些年我國反映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少之又少,選擇在科幻和戰爭領域持續發力,海外票房自然比不上印度電影。
除了電影產業之外,印度的仿製藥產業也是聞名全球,一部《我不是藥神》,讓中國人第一次知道印度仿製藥。
憑藉着仿製藥技術,印度每年可以拿到美國新批准藥物總數的30%以上的批文。
目前印度已經佔據老美仿製藥40%的市場,這方面我國遜色不少,市場佔有率僅有印度的50%。
其中我國每年成功獲批的新申報藥物數量上,只有印度藥企的1/5~1/4。
2021年中國仿製藥出口額只有60億美元,印度是中國的三倍以上。
印度仿製藥的成功,也離不開印度政府對專利法的修改。
根據印度法律規定,政府只保護藥品生產的工藝專利,藥品的成分專利不受保護。
這意味着,一款新藥出現之後,印度可以快速破解成分,進行仿製生產。
而中國企業,只有取得生產藥企的授權才能夠進行仿製。
憑藉着這條法律,印度藥企可以肆無忌憚的複製各種藥物。
爲此,國外藥企多次和印度藥企對博公堂,例如治療白血病的格列衛生產公司,多次將仿製藥企告上印度法院。
但經過多年訴訟,最終印度最高法院還是判處其專利無效。
得益於可以完美複製新藥的成分,印度仿製藥和原藥有着相同的功效,更容易獲得美國藥監局的認可。
不過這一切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從2005年開始,印度放寬了對藥物實驗的限制,大量西方藥企涌入印度,開始進行藥物試驗。
因爲藥物的研發是漫長的過程,其中,人體實驗是不可避免的一環,無論是在西方國家還是中國,對藥物的人體實驗管控都十分嚴格。
印度自放開這方面的管制之後,西方藥企試藥的成本和困難性就能大大降低,因此,他們才願意在仿製藥領域對印度睜隻眼閉隻眼。
在2005年至2012年的時間中,印度國內有57萬人參與了臨牀藥物試驗,2000多人因此致病,致殘,出現副作用的人更是不計其數。
可以說,印度人民是在用自己的身體健康,換取廉價使用藥物的權利。
同時,印度的這條法律規定,也斷絕了印度自主研發新藥的可能性。
對於印度藥企來說,花費時間精力去研發新藥,遠不如仿製藥賺錢。
沒有創新動力作爲驅動,印度製藥產業永遠無法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是印度仿製藥帶來的另一大危害。
第三個領先中國的領域就是印度的人口數量了。
隨着中國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好,我國的人口出生率卻在不斷下滑,人口的淨增長也出現了下降。
反觀印度在這兩項數據上不斷攀升,人口總數也成功來到了世界第一。
不過,印度在該領域的領先中國並不感到意外。
事實上,全球大多數發達國家都面臨着人口出生率下滑的問題,我們的鄰居韓國、日本是最爲典型的案例。
美國和西歐國家,如果不是依靠移民政策增加人口,人口總數恐怕早已出現下滑。
因爲對於生活在經濟發達國家地區的人來說,生養孩子的成本要遠遠大於收穫。
對很多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居民來說,生一個孩子,在未來就多一份保障,同時,他們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也是比較低的。
而發達地區不同,無論是嬰幼兒時期還是青年時期,要付出的養育成本十分高昂。
子女所帶來的情緒價值和保障價值,也被社會的高福利政策所削弱,在這種情況下,生育率下滑似乎是一種必然現象。
因此,當我國經濟發展越來越好時,就會面臨生育率下滑的嚴峻問題。
反觀印度,目前沒有這方面的苦惱,仍處於人口高速增長時期。
如果印度仍保持如今的經濟增長率,未來有一天,印度也會面臨出生人口下降的問題。
如今,我國也開始重視人口出生率問題,從中央到地方均在出臺了相關福利政策,鼓勵人們生育二胎、三胎。
同時通過發放福利的方式,降低年輕人的結婚和生育成本,讓更多的年輕人想要生孩子,願意生孩子。
印度部分高科技領域也和中國拉開了差距。
早在2014年9月24日,印度成了全球第四個對火星進行探測的國家及地區,也是亞洲地區的第一位。
除了探測火星之外,印度在遙感衛星領域的發展也相當不錯。
1998年,印度第一次發射遙感衛星,而我國首次發射是在11年後。
在2010年,印度民用遙感衛星分辨率已經達到了0.8米級別,而中國,民用遙感衛星實現這一分辨率時已經是2014年了。
2017年,印度發射了一枚搭載104顆衛星的運載火箭,創造了世界紀錄。
兩年後,印度又利用導彈摧毀太空衛星,成爲第四個獲得反衛星能力的國家。
近些年,印度在航空領域取得過不小的突破,其技術處於世界第二梯隊。
而不僅是航天領域,印度的核能發電同樣領先中國。
在2016年,印度已經擁有20多座發電站,發電總量佔到印度電力供應的3%。相反同時期,中國核電比例在全球核電國中處於墊底水平。
不過,雖然印度在這些領域超越了中國,但並不代表印度未來能超越中國。
在世界高速發展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也做不到全方位領先世界。
即便是過去的蘇聯和美國,仍然有很多領域處於落後水平。
中國儘管綜合國力要遠遠勝於印度,也無法做到全方位領先於印度,部分領域的落後是可以接受的。
以人口爲例,雖然我國在人口紅利上不如印度,卻有着更多的人才紅利。
印度在義務教育的推廣上遠遠落後於中國,在印度的偏遠落後地區,很多兒童無法接受教育,使得印度的文盲率一直居高不下。
反觀中國九年義務教育早已全面普及,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也遠超印度。
以2019年爲例,這年印度高校在校人數爲3,767萬,同年中國爲4,002萬。
高等人才數量的差距,決定了印度在科技經濟的競賽中一直落後的結局。
不僅如此,貢獻稅收最多的20大科技公司中有1/5來自於中國,印度在這個數字上是0。
同時,中國已經建設了全球一半以上的5g通訊基礎建設,反觀印度只有1%。
而印度網友最引以爲傲的信息技術,本質上只是西方產業的外包。
被全球資本市場看好的人工智能領域,中國更是遙遙領先。
目前,中國擁有全球約61%的人工智能專利,是印度的數倍。
在人工智能模型的研究上,中國企業和美國企業交相輝映,印度連參加比賽的資格都沒有。
目前全球人工智能頂級研究人員,主要來自於中美歐三地,印度不在榜單之中。
未來印度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人口紅利,其經濟增長速度,是難以追上用科技賦能的中國。
事實上在2006年,達沃斯經濟論壇和印度貿易部長都看好印度,認爲印度將超過中國。
如今18年過去了,中國的經濟規模是印度的5倍,雙方之間的差距是越來越大。
印度這些年發展的成果不可否認,在一些領域確實取得了輝煌成就,也超越了我們。
如果印度網友以此認爲印度即將超越中國,恐怕只會讓人笑掉大牙。
印度能超越中國嗎?事實上,印度最少在四個方面超越了中國
面對印度等國家的競爭,我國應該抱以客觀的態度去看待。
學習他們領先領域的經驗和技術,爭取早日追上乃至超越。
只有時刻保持學習和謙遜的姿態,中國才能夠繼續前進,實現民族和國家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