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該醒醒了,“世界第三”的大國夢要碎,大國之路不是喊口號
從2021年開始,印度一直是世界上經濟增速最快的經濟體,而在這段時間內,印度也是歐美國家的寵兒,它也爲自己編織了一場“世界第三”的大國夢。
然而,隨着特朗普在美國總統大選中獲勝,印度“世界第三”的美夢看似要碎了。
爲什麼會突然出現這麼大的變化呢?難不成和莫迪左右逢源的做法有關?又或者是因爲特朗普“美國優先”的原因?
印度經濟有點“虛胖”?
在印度的經濟增速呈飛快趨勢的同時,美西方國家對印度經濟的鼓吹也都在不遺餘力的進行。
當然,可以說從上到下的不少印度人都相信了,印度經濟的飛快增速會持續很久,
在2023年印度獨立日的那天,莫迪在全國講話中提到了這麼幾句非常振奮人心的話,說是“印度在未來5年內會成爲世界第三大國”;“在2047年印度獨立100年周慶時,印度將會是一個發達國家”。
印度前外交部長維賈伊·凱沙夫·戈哈勒更是表示,按照當時的增速,再過25年,印度就能超過中國的。
不少印度平民認爲,再過15年的時間,印度會超越日本成爲世界第三的經濟體,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更是預測,在2026年印度可能超越歐盟或者日本成爲世界第三的經濟體。
既然,國內、國際都爲它編制了“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美夢,那爲什麼從最近的趨勢上看,印度這“世界第三”的大國夢要碎?
首先要知道印度強悍經濟增速的背後,隱藏着明顯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失衡的問題。
衆所周知,最開始讓印度保持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是它引以爲傲的出口服務業,2024財年該領域就增長了7.6%。
雖然莫迪提出過“印度製造”的計劃,但印度在2020年的製造業增加值僅佔GDP比重的13.7%,遠低於中國的26.2%,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預測,就算到2025年,印度製造業佔GDP的比重也只能達到23%。
不止是製造業方面嚴重失衡,就連農業方面也存在着很神奇的現象:在部分民衆還要忍受飢餓的同時,印度的糧食還在大肆出口。
究其原因就在於製造業太差,長期的貿易逆差扭轉不過來,只能通過出口糧食來彌補製造業出口上的巨大逆差。
以上是印度本身就存在的、限制它發展的自身原因,而讓近些年印度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由投資拉動的。
印度有着獨特的地緣位置,它就是像是直直的插在南亞和印度洋的一把劍,遏制着太平洋和印度洋、歐洲和亞洲之間經濟動態。
另一個是印度也緊鄰着中國,同樣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這就導致歐美國家對它使勁的拉攏。
奧巴馬時代,美國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這個戰略的支點就是拉攏印度入夥,緊接着特朗普和拜登的美國印太戰略,也大體延續了這一思路。
從那時起,很多國際著名的外資企業如蘋果、亞馬遜等公司都將生產業務擴展到了印度,我國也有部分企業將市場也開拓到了印度。
可以說,印度過去幾年經濟高速的增長主要得益於美西方國家的戰略和它看似龐大的人口市場和可待開發的,具有巨大潛力的消費市場,但是這種高增速更多的是“虛胖”。
強化製造業或許有一線生機?
印度經濟學阿爾溫德曾經說過,“沒有一個發展中國家能夠在不發展出口製造業的基礎下,獲得中高經濟收入”。
其實,這句話就說明了印度目前不太可能成爲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2023年,印度生產的蘋果15手機,因爲質量不過關有一半被退貨了,而且拜登將部分芯片轉移至印度的提議,最終也沒能實現。
因爲它的基礎設施一定程度上匹配不了芯片這樣高科技產業的使用,高技能的員工也較爲缺乏。
而且,最讓各大外企感到害怕的是,印度被譽爲“世界外資墳場”,它還秉持着印度賺錢,印度花的原則,蘋果、亞馬遜、ViVO等企業都受到過他們的處罰等手段。
另外,則是最近隨着美元的指數的上漲,印度盧比竟出現了很多年未曾出現的大跌,這也讓很多外資對印度股市失去了信心,甚至是離開了印度。
可以說,印度“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夢想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他們如今首要解決的就是基礎設施差,製造業技術差、營商環境差等問題。
就在最近,隨着特斯拉在印度建廠的計劃擱置以後,印度方面也是擴大了電動汽車的激勵政策,而這或許就是改善印度國內產業結構的最好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