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算法善治推動算法向善
□ 胡立彪
11月24日,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4部門聯合印發通知,決定自即日起部署開展“清朗·網絡平臺算法典型問題治理”專項行動,重點整治同質化推送營造“信息繭房”、違規操作干預榜單炒作熱點、利用算法實施大數據“殺熟”等問題,督促企業深入對照自查整改,進一步提升算法安全能力。
所謂算法,是指一組用來解決某個問題或完成特定任務的明確規則或者步驟。隨着互聯網不斷拓展,算法應用日益廣泛。互聯網企業運用算法可以對已掌握的消費者行爲數據進行分析,發掘用戶偏好,並根據每個人的興趣和需求不同,提供個性化的內容、商品和服務。互聯網企業還可以利用算法進行廣告精準投放,實現流量收益最大化。由於算法能夠大幅降低企業的成本並提高效率,因此也成了互聯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優質的算法對消費者也有好處,它能夠幫助用戶更精準、更便利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由於算法關乎流量,而流量直接與利益掛鉤,爲了利益而過度利用算法的問題就出現了。現實中,利用算法進行“算計”的事情時有發生。近些年備受詬病的大數據“殺熟”即惡意利用算法的典例。殺熟的“熟”,其實就是互聯網企業運用算法“算”出來的——它們掌握了許多用戶的信息,並時時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形成包含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消費及行爲習慣等多個標籤的用戶“畫像”,然後據此將其分流到不同的用戶池,算法模型對不同的用戶池設置不同的參數,從而實現差異化定價。比如,對於作爲老用戶的熟客,就不再需要低價吸引;對於消費能力高的用戶,甚至“定向”擡高價格。這種算法歧視一度甚囂塵上,買機票、網約車、網購等,都可能被大數據“殺熟”。
一些互聯網企業不僅會用算法“算計”消費者,還會以算法壓榨員工。比如,有的外賣平臺爲了降本增效,會通過算法極盡可能地縮短貨品配送時間。這樣做會產生很多負面效果。一些外賣員不惜以超速行駛、闖紅燈、逆行等規避超時帶來的懲罰,這不僅將他們自身置於危險之中,也給其他人制造安全風險。
隨着與算法相關的負面事件不斷增多,社會上加強對算法監管規範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一項調查顯示,超過70%的受訪者表示曾被算法推薦服務困擾,超過60%的受訪者認爲生活中普遍存在大數據“殺熟”。濫用算法的行爲,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和個人信息權益,也給網絡空間秩序帶來負面影響。“別讓‘算法’成爲‘算計’”成爲網民共同心聲。
算法本身無所謂善惡,關鍵在管好算法的使用者。有專家指出,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與算法相關亂象治理力度,實踐表明,以算法善治推動算法向善,是正確方向,這需要管理部門、互聯網企業、行業組織以及消費者等多方共同努力。善治之“善”,最根本的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我國現行個人信息保護法、電子商務法等法律中均有關於算法的規制條款,《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關於加強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綜合治理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法規專門就算法作出有針對性的規定,目前已經形成算法治理的基本法律框架。接下來,還要根據現實情況,不斷出臺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具體法規標準。
本次專項行動提出了五大目標,即通過治理實現算法導向正確、公平公正、公開透明、自主可控、責任落實。這些目標可視爲算法向善之“善”。相信這些監管舉措能夠對平臺算法的價值觀進行糾偏,讓消費者合法權益得到更有效的保障。加強監管之外,企業在算法設計上也要更多考慮長遠利益,除了加強對用戶數據的保護、對算法的管控,也應當盡力提高算法透明度。消費者也需要增強算法意識,平衡使用算法的便利和風險,並懂得如何維護自身權益。算法治理是一項長期工作,需要彙集各界力量,以共治實現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