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遠攻伊朗對臺海的啓示

(圖/美聯社、以色列空軍提供)

以色列終於出手報復伊朗,從軍事角度觀察,雙方戰法類似,都是採取遠距攻擊,相當特殊。拉高到戰史的宏觀面向,這是種新的作戰模式,或將改變戰爭規則。對臺海也有重要啓發:以色列與伊朗相隔1800公里還能發射飛彈攻擊對方,解放軍如果隔着400公里海峽也發動飛彈攻擊,國軍要如何應對?

以色列攻擊方式和伊朗不同,伊朗是用180餘枚彈道飛彈,直接從本土打擊以色列,以色列則是動用100餘架戰機,攜帶飛彈攻擊伊朗。雖然相關訊息未公開,但從以色列先空襲敘利亞來看,推論以色列是由F-35隱形戰機開路,壓制敘利亞防空系統後,再引導F-15與F-16機羣經敘利亞領空接近伊朗。不確定是否進入伊拉克領空,但可確定是在伊朗防空系統外,即發射長程空對地飛彈攻擊目標。這可從媒體拍攝畫面是大量飛彈飛越,以及天空中此起彼落飛彈被攔截的亮點得到印證。

這種戰法的優點是能確保100架戰機都可安然返航,只要攜帶的飛彈打得夠遠。符合這條件的是美製AGM-158B JASSM-ER聯合空對地遠攻飛彈,射程1000公里,爲半隱形的巡弋飛彈。

去年6月,伊朗公開一款「法塔」(Fattah)飛彈,宣稱是極音速,伊朗彈道飛彈進步很快,那以色列呢?以色列沒有先進彈道飛彈技術。爲什麼?因爲美國也沒有,無法提供。

1987年,美國與蘇聯簽署《中程飛彈條約》,禁止使用射程500到5500公里的彈道飛彈、巡弋飛彈和飛彈發射器,已部署的要逐次銷燬。美國受這條約影響再加上戰略誤判,彈道飛彈研發停滯30年。現役的潘興2型已不如中國的東風系列先進。

無論使用彈道飛彈或巡弋飛彈,以色列與伊朗相互報復的「遠程火力打擊」已形成一種新的作戰模式。

現代戰爭使用遠火打擊並不稀奇,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美國海軍即發射291枚戰斧巡弋飛彈打擊伊拉克地面目標。但那是配合戰機轟炸,爲地面攻擊前奏,類似砲兵「攻擊前準備射擊」。臺海防衛的「飽和攻擊 - 戰力保存」想定,即參考這段戰史。

但以色列與伊朗的相互報復,卻不是地面攻擊前奏,而是直接用來打擊對方高價值軍事目標。伊朗攻擊以色列空軍基地、以色列攻擊伊朗飛彈工廠。在烏克蘭戰場上,俄羅斯還曾攻擊烏克蘭軍校,烏克蘭也用無人機攻擊俄羅斯境內彈藥庫或油庫。這都凸顯了遠火打擊的戰術價值。

什麼價值?戰術原理:火力所及,就不必使用兵力。例如封鎖要道,只要制高點能火力瞰制,就無須派兵佔領隘口。1904年,日本爲殲滅俄羅斯太平洋艦隊而發動旅順會戰,目標就是攻佔旅順軍港附近高地,而不是港口本身。這就是著名的「203高地爭奪戰」。日軍攻陷203高地後火力瞰制整個港口,俄軍只能投降。港內所有俄艦,不是被擊沉就是喪失功能。

當時砲兵火力射程只有十餘公里,必須佔領目標附近高地。現在遠程打擊火力超過2000公里,可以直接從本土或空、海基載臺發揚火力,像外科手術般摧毀所望目標,無須冒險接近對手。如此不必打慘烈的登陸戰、陣地戰,以及損耗巨大的制海權、制空權爭奪戰,就有機會達到特定政治目的,甚至解除對方武裝。

解放軍已經擁有這種遠火打擊技術。臺海防衛必須考慮解放軍直接用飛彈攻擊國防部、雷達站、指揮中心、機場、港口、陸軍基地等高價值軍事目標的可能性,並研擬對策。目前強調的「防衛韌性」與「不對稱作戰」武器,都將失去效用。(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