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的另一場戰爭
上世紀八十年代,伊朗曾經和伊拉克打了八年仗,這場戰爭某些方面和現在的俄烏戰爭有點像,打着打着打成了漫長而殘暴的消耗戰。
這倆哥們碰巧家裡都有礦特別能耗,戰鬥技能又都比較菜,伊拉克本來是想幾個月解決戰鬥的,想不到一出手就把自己給套牢了。某種程度上其實套到了現在,因爲後面發生的事情,都和兩伊戰爭的影響有非常大的關係。
他們爲啥會打起來呢?
原來伊朗和伊拉克之間有一條阿拉伯河,這條河是兩個國家的分界線。不過國界線具體要劃在哪裡有一點爭議,伊朗認爲按照國際慣例,應該以航道的中心點爲界。伊拉克就比較虎,認爲整條阿拉伯河都應該是他們的。
前期還好,因爲大家用到的都不多,後來爲了出口石油,需要通過阿拉伯河把石油運出海去,兩邊就開始撕逼了。
阿拉伯河的爭議之外,還有一個胡齊斯坦問題。伊朗有個胡齊斯坦省,這個省裡面大部分是阿拉伯人,一直跟隔壁的伊拉克有些眉來眼去。在胡齊斯坦發現大量石油之後,伊拉克的薩總統一時更是按捺不住內心的衝突,對遠在胡齊斯坦的阿拉伯同胞們充滿了關切,不時捉摸着怎樣才能把胡齊斯坦變成伊拉克的領土。
當然伊朗也沒少噁心伊拉克,在巴列維時期也經常偷偷給伊拉克境內的庫爾德人提供革命指導。
再者,我們知道伊朗是美國人民的老朋友,而當時伊拉克又跟蘇聯走得比較近,這又使他們增加了一層敵對狀態。
1979年伊朗革命之後,伊朗陷入了混亂之中。一方面綁架了美國的使館人員得罪了美帝,陷入了孤立的境地。另一方面霍梅尼在國內搞清洗,把部分仍忠於國王,或被懷疑忠於國王的人處理掉。就跟蘇聯當年的大清洗一樣,許多能幹的人被清除出局,伊朗軍隊的戰鬥力被大大地削弱。
薩達姆感到實現他歷史夙願的時候到了。他估計以伊朗現在非常虛弱,而且以它現在這副神憎鬼厭的模樣,被霸凌後一定不會有人替他出頭。萬一特別順利,把霍梅尼也推倒的話,那還能名利雙收,成爲阿拉伯世界的大英雄。
爲啥這麼說呢?因爲伊朗革命之後,世俗的王爺們普遍瑟瑟發抖,生怕自己國內也來這麼一出。
於是薩總統揮師攻入了伊朗,迅速佔領了胡齊斯坦。隨後戰事卻不那麼順利了,伊朗仗着人多不怕死,開啓了一波人海戰術,止住了伊拉克的攻勢,並且一點一點地反推。薩達姆連聲大喊“停停停,咱們不打了”,想見好就收,可是伊朗不答應。
到了1982年,伊朗基本收復了失地,回到戰前的狀態。這時候伊朗內部也有人站出來喊停,認爲已經收復失地了,再打下去也沒什麼戰略意義。但這時霍梅尼有點飄了,他堅持要殺入伊拉克,一不做二不休,惡人當到底把薩總統也推倒,防止薩總統再次調皮給自己惹麻煩。
誰知道攻入伊拉克後,伊朗也打得不順利。當伊拉克士兵由入侵者變成保衛家園的戰士時,戰鬥力突然爆增;伊朗的人海戰術突然不靈了;庫爾德兄弟並沒有像預期那樣起事來裡應外合;阿拉伯的王爺們也紛紛出錢出力,向伊拉克提供支持。
實際上當時伊朗和伊拉克兩邊武器都不太自主,都缺少快速致勝所需要的攻擊型武器,比較擅長躲在工事裡打防禦戰,都不太有能力主動去改變戰局。所以戰事慢慢就變成前面所說的漫長的消耗戰,都打不動但又都心存不甘,不肯停手,於是戰場就變成了絞肉機,把兩個國家的青春生命和資源通通都絞成碎片。
兩伊戰爭給兩個國家都造成極爲嚴重的損失,兩國都陣亡了幾十萬士兵,受傷的更多。整體傷亡接近300萬,事實上是前四次中東戰爭傷亡總數的17倍。經濟損失更是高達6000多億美元。要不是兩伊戰爭中燒掉那麼多錢,薩總統後來就不會爲了賴賬去侵略科威特,不會有海灣戰爭。
到了1988年前後,石油價格大跌,哥倆都收入銳減,突然意識到自己耗不下去了。伊朗時非常害怕,他們發現美英這些國家在幫伊拉克搞生化武器,並且一再在戰場上使用。伊朗覺得似乎全世界都已站到了自己的對立面,不論伊拉克對自己使用多狠的手段,都不會有人管。
霍梅尼崩潰了,那時候就發出了號召,表示願意停火。伊拉克其實也早就不行了,於是就愉快地答應了。兩邊都打了個寂寞,回到了戰前的分界線。
不過兩邊都宣稱自己獲得了勝利。也不是沒道理,畢竟伊朗確實成功保衛了國土,趕走了侵略者,伊拉克也確實保衛了國土,趕走了侵略者。
不過整體上我覺得是伊拉克比較慘一點,畢竟它上了槓桿借了一大堆的債卻沒有獲利,而伊朗是自掏腰包,雖然賠得底兒掉但不至於爆倉。伊朗人還有另一個驕傲的理由,覺得他們獨自扛住了惡意滿滿的各路外國勢力,自信心和精神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不過霍梅尼並沒有這麼想,他認爲伊朗在他的帶領下陷入了可恥的失敗,戰後沒多久就鬱鬱而終了。伊朗花了很長時間,才逐漸從戰爭的損失和陰影中恢復過來,遺憾的是,以色列的襲擊,也許正讓他們面臨另一場新的劇烈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