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口銀行深化經營模式創新 全力以“貸”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中小微企業是推動“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基礎,在增加就業、促進經濟增長、科技創新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直以來,漢口銀行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積極探索差異化、特色化、數字化普惠金融服務新模式,立足“服務地方、服務實體、服務中小”市場定位,聚焦“小微零”轉型方向,持續完善“敢貸、願貸、能貸、會貸”的普惠金融長效機制。
截至目前,漢口銀行小微貸款餘額近600億元,服務小微貸款客戶近7萬戶;普惠貸款餘額超300億元,服務普惠貸款客戶近5萬戶。
構建特色經營模式,全面落實小微企業融資協調機制
針對普惠金融重點領域的小微企業,漢口銀行持續創新產品供給,構建“線上+線下,標準+定製”深度融合的立體化產品體系,對外發布“九通惠”普惠金融品牌,強化品牌引領,打造“一站式”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據介紹,漢口銀行利用大數據分析決策等技術,逐步提升“抵e貸”“301助業貸”“政融e”“創e貸”等重點產品線上化程度,實現從業務申請、貸款審批、合同簽訂、貸款支用、貸後管理到貸款歸還的一站式在線融資服務,大幅提升小微主體融資可得性和便利度。
在產品創新的同時,漢口銀行從根本上進行組織創新,惠及更多小微企業。該行制定小微企業融資協調機制工作方案,成立總-分-支三級工作專班,充分貫徹湖北金監局“五個一”專項保障事項,全力做好“千企萬戶大走訪”,努力實現“直達基層、快速便捷、利率適宜”三個工作目標;搭建省級、市州級、縣級三級合作渠道,引導分支機構積極對接當地發改委、財政局、經信局、稅務局、市場監督管理局、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工商聯等政府職能部門,積極獲取服務企業清單,充分運用小微標準化產品服務“千企萬戶”。
該行還積極探索形成了“主攻專+全行聯”小微特色經營模式,實行以專營機構、特色支行爲小微業務主力軍、其他綜合型分支行均衡發展的“主攻專、全行聯”分類經營模式,致力於打造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數字化金融服務體系;推進管理服務下沉,在符合條件的分支行應設盡設小企業部,實現小微業務專業管理,細化小微企業授信盡職免責辦法,落實落細盡職免責相關管理制度,激發敢貸願貸動力,營造主動擔當氛圍。
此外,針對小微企業面廣量大、用款短小頻急等特點,漢口銀行加強數據交互,打破信息壁壘,積極推動與政府部門及第三方公司合作建立系統數據對接。據悉,該行已與多個政務信息系統建立起數據連接,獲取企業工商、司法、海關、徵信等信用信息,並將其作爲企業經營能力的有力憑證;同時積極開展三方合作,充分利用其獨有優勢,獲取企業採購數據、經營軌跡等軟信息,補充政務數據不足,豐富客戶整體畫像。
優化流程提升質效,打通金融服務梗阻
“速度快、服務精、效率高。”如今,提到漢口銀行,諸多企業都有着這樣的評價。
爲了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質效,漢口銀行探索標準化審批路徑,優化普惠小微貸款授信流程,在控風險、保合規前提下,精簡1000萬元以內普惠小微業務審批環節至“客戶經理、審批人員、分支行行長”3個節點;踐行服務承諾,在全行範圍內推行實施“一次調查、一次審查、一次反饋、一次審批”,於3個工作日內告知申貸客戶預判審批意見;精簡授信資料,貸款申報材料由13項減少到8項,並對分支機構充分下放小微貸款審批權限,簡化信貸作業流程,進一步暢通金融服務“快車道”,充分滿足小微企業融資需求。
此外,漢口銀行加速非標業務標準化轉型,明確小型國企、醫藥批發、工業廠房按揭3類標準盡調模板,逐步形成行業標準化信貸作業新路徑;強化行業投向引導,重點向潛力大、質量優、增長快的醫藥、電子、新能源、裝備製造、農產品加工等重點行業投放信貸資源,積極培育未來新興市場。
漢口銀行還將小微企業融資工作納入分支行綜合績效考評體系,單列民營小微企業信貸規模,優先保障小微企業信貸規模。此外,該行培育敢貸、願貸信貸文化,出臺了小微企業授信工作盡職免責實施細則。
在提高小微企業貸款審批效率的同時,漢口銀行加強數字化賦能,從前中後端進行風險管控。當前,該行已打造“人機結合”的智能風控模式。前端營銷聚焦提升數智化營銷能力,提升客戶分羣分類營銷能力,推動客戶關係管理智能化、精細化,增強客戶黏性和穩定性。中後臺加強小微業務運營集約化管理,打造“信貸工廠”。內核做好普惠系統升級後的運營規劃,同時從“控風險”“優體驗”“提效率”三個方面,逐步完善系統功能。
與此同時,漢口銀行構建了“好人+好企業+三方數據”立體風控矩陣,針對不同產業打造不同策略和模型,定製“301飼料貸”“301醫保貸”“301天服e貸”等10餘個細分行業專案,適配普惠小微主體各類需求。
普惠金融作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關鍵關節,一頭連着百姓生活,一頭關乎發展大局。面向未來,漢口銀行將不斷拓寬普惠金融的廣度和深度,持續提升社會民生、小微企業、“三農”等領域的金融服務可得性,全力書寫新發展格局下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的普惠金融“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