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家居界的Zara

宜家其實是一個打扮成傢俱店的雜貨鋪,副業還兼職一下大食堂。

前段時間宜家搞了一波半價星期五,主食打了對摺,一份瑞典肉圓九塊九,一份意式肉醬面13塊5,一份芝士香草鱈魚排13塊九毛九。

我和朋友聊起這事兒,非常感慨。以前我們在北京合租的時候,經常週末一起去宜家改善一下伙食。

說真的,別看它是個家居品牌,但是水準最過硬的其實是它的餐廳。

而且它的動線設計很有趣,進門直接可以通向餐廳,剛好適合我們這種衝着乾飯來的。吃飽喝足,正好沿着人流一路往下逛,買點杯子之類的小物件,最後在出口,一人再來一根一塊錢的冰淇淋,回家路上可以邊走邊吃。

所以這次宜家降價,我們倆回憶過去在宜家吃過的那一頓頓午餐,痛心疾首:沒趕上好時候啊。

不過很多自媒體都在尬吹宜家這波吊打瘋狂星期四,碾壓窮鬼套餐,我覺得就很沒譜了。

事實上,宜家給餐食打折,本質上是爲其他商品的打折來做宣傳,其實過去半年,宜家的家居產品一直在打折,規模大概在300款商品左右。折扣力度大概在六七折左右,原價999的餐邊櫃降到799,原價899的電視櫃降到699。

但是光降價不夠,得宣傳啊。

宜家的營銷部門還是聰明,既然大家對宜家的餐食那麼津津樂道,那餐廳打五折就好了。

餐飲是高頻消費,而且有話題,有流量,你打折了,消費者很容易就知道了。

更重要的是,宜家就那麼幾家門店,位置也都不那麼便利,餐飲打五折也談不上有多大力度,甚至談不上有多少額外成本。

宜家給餐廳打折,其實在用一個很巧妙的方式打廣告,讓其他產品沾沾光,蹭點流量。

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營銷技巧,宜家多年來玩得是很6的。

大家想一下,宜家店裡最有標誌性的區域是哪裡?

很多人可能會想到它的樣板間。

回想我20歲出頭,涉世未深的年紀,宜家樣板間就代表了我對美好生活的所有幻想。

我甚至和我室友立下flag,以後賺了錢,就在北京買套房子,把它裝修成宜家樣板間那麼溫馨。

沒想到十年過去了,我既沒賺到錢,更沒買房子,甚至也不在北京了。

這件事對我最大的教訓就是人不能亂立flag,你永遠不知道它能用什麼姿勢打你幾次臉。

爲啥宜家的樣板間誰看誰迷糊,很簡單,人家有生活氣息啊。

所謂生活氣息,也就是人住過的痕跡,細節非常重要。書架不能空着要有書,牆上不能太乾淨要有貼紙海報,廚房掛架上要掛滿廚具餐具。最重要的是,每個角落的佈置都不能太整齊,太整齊了不像活人住的。

這就很厲害了,普通傢俱品牌在展廳裡給你放張牀,放個衣櫃,打個溫和一點的燈光,就敢說自己是臥室樣板間了。但是宜家不行,宜家有專門的樣板間部門,有室內設計師專門來佈置,小小几平米的空間裡,能給你塞五六十個SKU進去,這還不包括純裝飾性的非商品元素。

更重要的是,普通的家居商場,大多是以品牌爲單位招商,商家各自租下獨立鋪位經營。鋪位面積有限,用心的給你安排一兩個樣板間,不用心的商家直接做成展示廳,讓銷售跟在你屁股後面問你有什麼需要。

但是宜家它大啊,給你一口氣放上七八個十幾個樣板間,量大管飽,而且覆蓋家裡所有場景,全方位營造居家氛圍感。生活氣息有了,消費者就容易浮想聯翩。消費者一開始幻想,管錢包那隻手就鬆了,生意就好做了。

但宜家如果只是樣板間造夢大師,它也配不上如今的江湖地位。

真正的商業帝國,必須做到造夢+圓夢一條龍服務。用互聯網黑話來說,就是種草拔草形成閉環鏈路。

這個鏈路,在宜家,就是它的動線設計。經典的宜家門店動線是這樣的,進了門顧客直接搭乘扶梯上到頂層,然後一路沿着指示牌向下流動。這樣走起來會比較省力。第一站是我們前面說的樣板間,負責創造幻想,讓你種草。 而且樣板間也會嚴格按照客廳、門廳陽臺、餐廳、廚房、臥室的順序來排,儘量給你真實感。

逛完這塊樣板間,纔是陳列大件傢俱的地方。到了這裡,種草告一段落,消費者真正開始進入購物的節奏。

從前半部分的傢俱區逛完,就來到後半部分的家居用品區,沿着動線,從廚房用品開始,然後是臥室牀品、浴室用品、收納用品,還有非剛需的家居裝飾用品。

這塊纔是宜家營收的大頭,也是動線設計的精華所在。

在零售界,有個簡單粗暴的原理:消費者看到的商品越多,他們就可能會買越多的商品。聽起來像廢話,但很有效。淘寶爲什麼要搞千人千面把商品設計成信息流?抖音爲什麼要在短視頻里加越來越多的帶貨直播間,都是這個道理。

宜家也利用了這種心理,當顧客按照宜家設計的動線,在商品的海洋裡繞來繞去,腦子裡的「採購開關」就會慢慢開啓,不知不覺進入買買買的狀態。

把家居用品放在後面壓軸登場,就是希望讓消費者進入狀態的時候,正好走出傢俱區,進入家居用品區。傢俱客單價高,不容易衝動消費。而碗筷牀單枕頭小擺件之類的東西,價格相對比較便宜,顧客可能看着哪個順眼就帶回家了。

況且,把客單價低的商品放在後面,就會讓顧客產生一種越逛越便宜的錯覺,本身也是能引發消費慾的。

說回動線設計。

宜家購物動線的最後,也就是接近出口的位置,就是曾經網紅們最愛坐在購物車裡拍照打卡的大倉庫,aka傢俱自提區。

事實上,前面雖然有樣板房,也有家居展示區,但宜家絕大多數的傢俱消費,並不在前面,而是在最後這塊。而且因爲是自提,所以一般存放銷售數量大,重量不是太重,價格也不是太高的平板包裝傢俱。比如小茶几,小書架之類的。

事實上,這些平價傢俱,纔是宜家真正走量的家居,樓上那些大沙發大桌椅,都是幌子罷了。

宜家公佈過一個數據,在所有的產品構成裡,千元以上的商品只佔20%,而百元以內的高達40%。而且在中國,宜家的消費者平均客單價只有140。

所以說,宜家的營收大頭,其實就是這些小三位數甚至兩位數的「小商品」撐起來的。

順便說一下,宜家還是全球第六大餐飲品牌,全球營收5%都是餐廳帶來的。而在中國,這個比例要高達10%的營收。

宜家其實是一個打扮成傢俱店的雜貨鋪,副業還兼職一下大食堂。

我前面說,宜家在掛羊頭賣狗肉這方面,是很厲害的。

宜家真正賣的商品,從來不是樣板間裡面的那些大傢俱,而是零散的小傢俱和家居用品。

很多人說宜家被中產拋棄了,我認爲理解有誤,因爲宜家的服務對象,其實從來就不是中產。準確說,宜家在國內最大的問題,其實是需求錯位。

買過宜家傢俱的人都知道,宜家的特點就是,設計好看,但是質量一般,性價比不高。但這個價,要看跟誰比。

對於花了幾百萬買房,幾十萬裝修的真·中產來說,宜家根本就不貴,相反是大多數產品達不到他們的要求。他們要的是能用幾十年,甚至能傳家的實木傢俱。

所以,宜家的粉紅色泡泡,其實是賣給租房人羣和年輕人的。

宜家在國外的定位也是如此。大家知道在國外租房經常就是個毛坯房,沒有什麼傢俱,這時候最適合的選擇就是宜家了,價格也不算貴,設計又簡約,質量一般就不是問題,反正用個三五年就行。

所以雖然宜家在國內,看似定位是中產,但它和中產的關係並不大。相反,它最合適的,其實是那些在一二線城市,花幾千租房的人羣,可以用比較小的代價,提升租房體驗。

從這個角度來講,宜家真正的對手,其實是自如。自如走的路子是一樣的,相比一般租房多出一些溢價,這部分溢價就反映在裝修上。這些裝修看着乾淨整潔,打眼看去很有賣相,但住久了還是會知道,跟民居精裝修的區別。

對宜家來說,最好的策略,當然是通過影響這批年輕人,然後逐漸升咖,達到消費層級的躍遷。

比如一個年輕人剛到大城市打拼,買了宜家的傢俱,這個消費潛力股五年後最終變成績優股,在大城市買了房,安家落戶,可能會繼續消費宜家。

然而現實就是,宜家沒有實現這個躍遷,價格也就沒法向上探。

換句話說,宜家就是傢俱界的Zara,主打的就是,不知道買什麼,或者預算不太夠的時候,買這個品牌就是不錯的選擇。

因此它們遇到的問題也是相似的。這個基礎消費羣體裡,現在有了更多的選擇。

宜家的樣板房,對十年前的年輕人可能是爆殺,但現在的年輕人打開小紅書,什麼好看的房子沒有,打開抖音,什麼風格的裝修沒見過。況且宜家主打的北歐風,十年前是頂流,到2020年代已經略顯過時。

雜貨領域裡,名創優品,淘寶拼多多,各路梟雄虎視眈眈,哪個都不好惹。

所以宜家高調降價,也不是什麼下沉,也不是因爲被中產拋棄,而是在迴歸性價比,繼續夯實自己的優勢。只要它的價格足夠低,以這麼多年積累的品牌效應和設計理念,就依然會被原本的消費者青睞。

關注IC實驗室視頻號

B站:IC實驗室

微博:IC實驗室

公衆號:IC實驗室

全網同名,歡迎來撩?

商業世界的有趣就在這裡。

關注大衆消費,互聯網商業和流行文化,分享拙見與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