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法治”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本報評論員慄玉晨

爲馳而不息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北京政務服務改革屢屢提速:“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已推出103個場景,整體辦理時間壓減65.2%、跑動次數壓減91.3%、申請材料壓減58.7%;不動產登記“綜合窗口”改革,交易、繳稅、登記實現“一窗受理、內部流轉、即時辦結、同窗出證”,90%業務實現當日辦結。企業監管改革,市區街鄉三級執法主體實現100%“一碼檢查”,“無事不擾”有效減輕了企業負擔……與諸多優化營商環境改革亮點同樣醒目的,是將這些做法和經驗以地方立法形式予以固化的法治保障。

北京市第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的修改後的《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日前公佈並開始施行。新《條例》不僅立足於迴應和解決經營主體反映集中的問題,更是把近年來特別是全面打造“北京服務”的改革舉措、改革經驗及其成果固化下來,充分彰顯出北京將改革與法治相統一,以改革完善立法、以立法保障改革的長遠謀劃。

改革和法治二者互爲目的和手段,改革離開法治的引領和保障,就可能失序;法治脫離改革進程和步伐,就必然滯後。改革與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相輔相成、相伴而生。法治的實現離不開改革推動,改革的深化也需要依靠法治護航。二者協調統一,才能確保經濟社會發展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隨着改革進入深水區、攻堅期,觸及的深層次問題增多,改革的複雜性、系統性顯著增強,各種風險和挑戰增多,對改革的協調性、有序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需要以法治方式凝聚改革共識。同時,深水區的利益藩籬,攻堅期的複雜難題,更呼喚着用法治理念去破解。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北京一方面精確把握當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影響人民羣衆獲得感的主要因素,加大改革力度,“對症下藥”探索大城之治“痛點”“堵點”“難點”的破解之道,一方面不斷將改革創新的成熟經驗轉化爲法律規範,確保其在法律法規的框架內得以長期有效執行,保證改革成果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爲社會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我們看到,爲馳而不息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北京政務服務改革屢屢提速:“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已推出103個場景,整體辦理時間壓減65.2%、跑動次數壓減91.3%、申請材料壓減58.7%;不動產登記“綜合窗口”改革,交易、繳稅、登記實現“一窗受理、內部流轉、即時辦結、同窗出證”,90%業務實現當日辦結。企業監管改革,市區街鄉三級執法主體實現100%“一碼檢查”,“無事不擾”有效減輕了企業負擔……與諸多優化營商環境改革亮點同樣醒目的,是將這些做法和經驗以地方立法形式予以固化的法治保障。自2020年出臺《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至今,該條例已經過兩次修改。而每次修改的過程也正是持續用法治手段固化改革新成果的過程。

改革要破除陳規陋習、拆掉桎梏藩籬,必然要求“曆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唯有着力實現立法和重大改革決策相銜接,提高立法的針對性、及時性、系統性、可操作性,積極發揮法治引導、推動、規範、保障改革的作用,才能讓改革在法治下有序推進、法治在改革中不斷完善。

北京推進深化改革每向前一步,法治就跟進一步,改革與法治相輔相成、相伴而生。於是,當首都超大城市基層治理面臨深刻轉型新要求時,黨建引領的“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改革開始步步深入,好做法、好經驗層出不窮,《北京市接訴即辦工作條例》應運而生,接訴即辦的工作體系、工作流程、治理機制藉助地方立法得以規範化、科學化、法治化。當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成爲北京的新使命,“放權賦能、鼓勵創新、穩定預期”的科技體制改革風起雲涌,營造優良創新生態的諸多有效改革舉措,成爲推動城市轉型發展的重要動力,《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水到渠成,不僅亮明瞭以制度化支持創新、促進創新、激發人才最大效能、營造優良創新生態的基本立場,更爲構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法制保障體系搭建了基礎框架……將改革成果轉化爲具有法律效力的規範性文件,不僅確保了改革成果得以更加有效實施,固化已有經驗,也爲改革探索留有空間,爲未來北京的發展奠定了堅實法治基礎。

改革成果來之不易,法治保障綱舉目張。確保重大改革於法有據,推動改革成果成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助推器”,北京的治理能力現代化之路會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