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人哭,一半人罵!央視《等着我》翻車後改版,倪萍不再主持!
想當年央視頻道有一檔熱門的公益尋親節目——《等着我》,由倪萍、舒冬、李七月主持,周深爲節目獻唱過同名主題曲,上億觀衆守在電視機前等着看,邊看節目邊抹眼淚。
節目連續播出八年,算得上是央視的長壽節目了。
從中俄跨國尋親特別活動,到後來的國內普通百姓尋親,見證了一個個感人肺腑的親情故事,幫助了無數個家庭尋親。
然而正是這樣一檔溫情綜藝,卻在2022年接連翻車,多期尋親故事引發爭議,繼而導致節目大改版,變成了講述革命先烈故事的《國家榮光》。
這檔火爆的綜藝到底發生了怎麼樣的“翻車事件”呢?爲什麼觀衆的評價兩極化,一半人哭一半人嫌?
01
在《等着我》的舞臺上,大多登場的家庭都是五六十年代的父母,受到當時的整體社會環境因素影響,因爲各種原因分崩離析,後來多年尋親無果,故事足夠煽情,但是也敗在煽情,甚至顛覆三觀。
比如一期節目裡,一對父女來到節目中尋找女孩的親生母親。
女兒是父親認養的,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是身爲貧困莊稼漢的養父對養女視如己出,什麼好東西都會留給養女,哪怕自己只有一碗飯都會先給養女吃飽。
而這個養女也非常感恩,她心疼十多年來獨自拉扯她長大的養父,希望能找到拋下她的親生母親,不求團聚,只求生母給養父這麼多年的付出道一聲歉。
節目故事聽到這裡,大家都潸然淚下,爲養父的付出而感動,爲養女的感恩而動容,紛紛指責生母冷血無情,居然拋棄親生女兒。
然而倪萍一句提問顛覆這個故事的性質,原來這尋親故事的背後,竟是被拐婦女的血淚。
倪萍問養父:你不會是買的媳婦吧?
而養父聽後點了點頭,還爲自己辯解道:那會兒沒辦法。言語間他絲毫沒有悔過之意,也不覺得他到底做下了多大的孽!
節目組根據線索。費了很大的功夫找到了這位母親,這才揭開“狠心拋女”的殘忍真相:原來女孩的親生母親是被拐賣的婦女,在被拐賣時已經懷孕了四個月,當時必定已經顯懷。生下女兒後,她強撐着產後虛弱逃了出去。
這位母親被迫再次回憶這段往事,當年被拐時的恐懼仍讓她渾身發抖,但她的女兒卻執意要生母道歉。
這個女兒如果能置身處地的設想一下,當時她的母親有多害怕和無助,拋下女兒逃避雖然是不對,但若當時以血緣關係捆綁束縛住她,又何嘗不是另一種的“助紂爲虐”呢?
作爲女兒可以埋怨母親的拋下和多年的不聞不問,但是卻不能站在養父那邊去再次傷害她的生母。
節目的最後,母女握手言和,母親沒有道歉,女兒也沒有再強求團圓,但這一次的尋親終究是對母親的二次傷害,人身信息被曝光,會遭受到身邊人乃至全社會去繼續議論她當年的屈辱,而作爲當年的“始作俑者”養父,卻得到了養女的心疼、大家對他多年無血緣養育的誇讚。
還有一期節目,是老父親尋找多年了無音訊的親生女兒,同樣讓人無法苟同。
他的女兒婚後長期遭遇家暴,甚至差點將她打死,爲了避難逃回孃家。他卻認爲女兒離婚會讓他們特別沒面子,一直逼女兒回到女婿家,絲毫不管女兒死活,因此女兒才迫不得已離家出走了五年。
尋回女兒後,他雖然淚流滿面,卻說不出一句道歉,反而是以父親高高在上的身份說一句:“不怪她”。
反倒是女兒第一句話就說了“對不起,我錯了”,父親一臉“知錯能改”的欣慰。
這期節目公安也來到了現場普法,對父親說了一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暴法》,女兒遭受家暴,不應逼她回去”。
這也難怪網友要調侃這檔綜藝從溫情尋親路秒變“法治在線”了。
02
尋親這事兒終究是人性和感情的糾葛太多,加上很多舊時年代的社會底色,讓節目內容充滿熱淚的同時,也充滿了狗血和憤恨,這到底是怎麼樣的一檔節目呢?
據綜合頻道節目統籌部的張國飛在接受採訪中談到,創辦這檔節目的初衷是因爲分離是很多人都難以承受的痛苦,每一個渠道對尋找中的人來說都是一份希望、一線溫暖。
節目通過搭建尋人平臺,依託全媒體的力量,幫助求助者實現“團圓夢”的公益行動。
初衷是充滿愛心力量的,這檔節目能夠長虹也是因爲它確確實實幫助了許多艱難尋親的家庭。
自開播以來累計幫助了五千多位求助者、六百多個家庭實現了團圓夢。
比如幫助已經等待了58年的劉愛琴奶奶找到了她的親生父母,三位老人終於得以團圓;幫助了被拐男孩尋找親生父母等等。
初心雖好,但這檔節目最後的走向卻是讓我們看到了全社會對女性安全的漠視,被淚水包裹的感人故事背後,藏着多少女性被壓迫的陰暗面和父權。
03
改版後的《國家榮光》。節目的風格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以紀錄片形式加演播室訪談進行,每期介紹一位英烈,相當於是上一節愛國主義教育課。
當初的節目主持人也發生了大變動,倪萍不再擔任主持,她的“徒弟”舒冬則繼續留了下來,不再是尋人團成員而是作爲訪談主持,一人獨挑大樑,與英雄的後代、歷史專家聊天。
另一位主持“最暖心團長”李七月也沒有繼續留在節目中,甚至連每期一個的朗讀嘉賓主持都沒有她的身影,去了央視的農業農村頻道。
回到《等着我》這個節目本身,在互聯網發達的時代,尋親的難度不再那麼大,觀衆的需求也不再滿足於尋親故事,轉型以英烈故事爲主反而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可以帶着更多人去了解那些不爲人知的革命先烈熱血故事,讓生在和平年代的人們能夠深刻感受那段崢嶸歲月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