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評|營商環境是最顯眼的招牌

原創 央視網評論員 央視網

編者按:

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中,“三駕馬車”一直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特別是政府主導的投資拉動更是在很長一段時期被視爲“靈丹妙藥”。其中的關鍵詞是“拉動”,一方面,凸顯了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動性和主導性,另一方面,也折射了中國經濟增長的特殊邏輯。

隨着全球經濟格局的深度調整與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這種“硬投入”模式已逐漸顯出疲態,邊際效益遞減趨勢明顯,提振消費亦面臨多重難題。培育新動能需要新思維、大格局、長視角,優化市場生態、激發民營經濟活力、強化創新驅動、推動開放走深走實等“軟實力”建設,正成爲激發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所在。即日起,《央視網評》推出“培育新動能要有新思維”系列評論。

央視網評|營商環境是最顯眼的招牌

——“培育新動能要有新思維”之一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在一些地區傳統的發展思維中,招商引資還是主打和依賴土地優惠、稅收減免等特殊政策。地方間的招商競爭,比拼的重點就是誰給的特殊待遇多、誰給的優惠力度大。某種意義上,這也是粗放型發展階段的一種折射。

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後,這種傳統的打法逐漸不靈了,營商環境成爲評價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潛力、活力的“核心指標”,也是區域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營商環境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生態底色;也是一塊最顯眼的招牌,影響甚至決定了資本、人才和技術的流動方向。好的營商環境能激發市場活力,反之,則可能扼殺創新動力。

有共識,也要有方法。法治建設是被提及最多的。只有在法治的框架下,企業才能對當下和未來的發展有穩定的預期,才能安心投資、放心經營。也只有完善的法治,才能維護公平的市場秩序,讓各類企業在公平競爭中優勝劣汰,並確保所有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

更現實、更緊迫的是管住“有形之手”。政府在打造營商環境中發揮着關鍵的作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其現代化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具體而論,大致包含如下幾個方面:簡化行政審批,減少微觀干預,加強政策透明,完善信用體系。總之,政府應當是“補位”而不是“越位”“缺位”,是“服務”而不是“指揮”,更不能既當運動員又做裁判員。

因此,優化營商環境,可不僅僅是簡化流程、提高效率,更是一場從“管理思維”到“服務思維”的深刻變革。在新的發展階段,政府應當樹立“服務企業就是服務發展”的理念,做到無事不擾,有事幫忙,成爲企業發展的“助推器”而不是“絆腳石”。

這不是多麼深奧的道理,但世間事往往知易行難。在一些地區,政府部門長期以來已然習慣了以管理者的姿態對待企業,更有甚者,個別地區昨天“關門打狗”,今天“遠洋捕撈”,明天“新官不理舊賬”,最終陷入“經濟越差,環境越差;環境越差,經濟越差”的惡性循環,莫說“引來鳳凰”,就是“麻雀”恐怕也要繞着飛。

好的變化是,越來越多的地區已經意識到打造優質營商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有的地方甚至喊出了“營商環境是第一競爭力”的口號。近一段時間,“杭州六小龍”的崛起更是引發了全國範圍的討論。不少地方都在反思,爲什麼“六小龍”出現在杭州?出發點可能有所差異,但落腳點都是一致的——千方百計打造優質營商環境。

打造優質營商環境不是簡單地做減法,也不應是政府主導的“運動”,而是一項由市場、政府、社會等各方共同參與協同的系統工程,是對市場與政府共生關係的重構,最終建立起一個“有效市場+有爲政府”的生態系統,將“尊重規律、敬畏市場、服務企業”的理念融入治理基因。唯有如此,營商環境這塊最顯眼的招牌才能成爲高質量發展的“金字招牌”,在城市競爭、地區競爭乃至國家競爭中贏得優勢、贏得未來。

原標題:《央視網評|營商環境是最顯眼的招牌》

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