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途品古 “學”中拓新 石室蜀都犀方路小學舉行研學實踐活動
金秋十月,是一個豐收的季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研學是行走的課堂,是學校德育在課堂外的延伸,當書本上的知識與現實的體驗相結合,就會變得鮮活而有溫度。
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11月7日,石室蜀都犀方路小學走進川菜博物館和西南交通大學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進行研學實踐活動。
活動當天,學生們早早地來到了學校,激動地等待着出發。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排着整齊的隊伍,邁着歡快的步伐,踏上了這次秋日研學之旅。
第一站
川菜博物館
“食在中國,味在四川;天下川味,五洲四海”。11月7日上午,同學們走進了嚮往已久的川菜博物館,品味香韻古川,感悟味道千年。
博物館以繼承川菜文化傳統、弘揚四川美食爲宗旨。館內擁有無數珍貴的泡菜壇、全國最大的竈王祠、世界上一流的手工豆瓣。在川菜體驗師的專業帶領講解下,同學們將感受一回穿越時空的美妙川菜文化之旅。
在講解員老師的帶領下,首先參觀了“典藏館〞,同學們在這裡看到了古蜀、秦唐明清、民國和現代用青銅、陶瓷、竹、木等製作的“煮食器”“盛食器”“用餐器”“酒器”“茶器”等飲食器皿,瞭解到了“川菜五味——鹹、甜、麻、辣、酸”,孩子們在這裡瞭解了川菜的起源、發展、演變及川菜文化的形成。
竈王祠中敬竈王,是四川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敬竈王,崇食尚飲,感悟“一餐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珍惜生活,與自然與社會和諧共處。
除了瞭解川菜傳統文化和工藝外,同學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來到百果園觀看了川菜絕技——矇眼大刀切金絲面,感受川菜精湛的刀工。
只見大廚用絲帶蒙上眼睛,手拿大刀,頭頂高帽熟練地操控着大刀在麪皮上迅速遊走,不偏不倚、不快不慢,不一會兒就將面片變成了一堆細絲,麪條細的居然可以穿過針眼!同學們不由得發自內心的誇讚,太厲害了!
孩子們來到了川菜原料加工工具展示區,同學們參觀認識了古代農用器具,瞭解了它們的使用方法。同學們參與了推石磨,感受勞動之趣。親自體驗了一把用手推石磨,通過“摸一摸”、“推一推”、“轉一轉”,親自體驗各項傳統制作工藝。
在講解員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搖身一變,化身小廚神參加川菜體驗活動——製作熊貓湯圓,同學們用自己的智慧和創造性思維來製作熊貓湯圓,不一會兒,一個個萌萌的、可愛的熊貓湯圓就出爐了。
民以食爲天,在這座可以吃的博物館裡,同學們在瞭解川菜的歷史文化後,對於品嚐美味的四川名小吃早已是迫不及待了。香辣的鐘水餃、地道的擔擔麪……這些不限量供應的傳統小吃令同學們目不暇接,大家也紛紛排好隊,精心挑選着自己喜歡的食物。
手工體驗一:用豆子拼成一幅畫
手工體驗二:親自研磨穀物
第二站
西南交大科創基地
爲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深入推進科普教育事業發展,培養中小學生探索科技的興趣,11月7日下午,走出川菜博物館的我們又來到了西南交通大學的科學精神教育基地,聆聽科學家故事,學習科學家精神,爭做新時代優秀好少年。
未來是什麼樣的?無人機、無人駕駛汽車、人工智能(AI)、智能機器人、3D打印汽車、植入式技術、互聯網隱形眼鏡、生物打印技術……這些詞讓我們感受到未來的到來。現在的我們正在開展一場方興未艾的“場景革命”,從校園空間的內容重構,到走出教室,走出校園,用全然不同的“觸摸方式”進行學習,帶領孩子們去迎接屬於他們的未來。
不負秋日好時光
黃葉紛飛,秋意濃郁,這次秋日研學的意義在於讓孩子以集體生活的形式,去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探討學習,這種形式是一種活生生的“課堂”,是學校生活的生動延伸,而這種集體生活是孩子成長歲月中非常珍貴的記憶。
實踐是最好的學習,研學是最美的相遇。研學活動將課堂搬到了實踐場景中,能培養出更具國際視野、懂得責任擔當、追求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複合型人才,有利於優秀文化的傳承與民族自信力的提升。此次研學活動圓滿落幕,必將是一次讓同學們終身難忘的寶貴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