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籲吸取1929年中東鐵路事件教訓 金門撞船案盡快善了

張學良。圖/摘自維基百科

大陸兩會昨(11)日閉幕,許多人擔心金門撞船案恐難善了,國防部長爲此夜不成眠。學者吳昆財表示,此次美中臺三方角色,讓他想到1929年中東鐵路事件,當時東北政府將領張學良想收回蘇聯在東北鐵路的特權,貿然向蘇聯宣戰,結果大敗,而當時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只出一張嘴」;蘇聯、張學良及國民政府三方關係猶如今日大陸、臺灣、美國。以史爲鑑,蔡政府只有公佈真相、道歉賠款、懲處官員,此外沒有第二條路。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說,人類歷史常常都是被一些偶然事件而推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是奧匈帝國斐迪南大公遭到暗殺;1937年的七七事變導火線,是日軍藉口1位士兵失蹤,入侵中國,從而造成了8年對日抗戰;」那麼,這次的金門撞船案是否也會成爲一段大歷史的引子?

吳昆財說,金門撞船案讓他聯想到1929年中東鐵路事件。中東鐵路是1903年俄國於帝俄時期建成的,目的是要控制遠東的海參崴,修建之前也獲得中俄兩國同意。1928年蔣介石北伐成功,統一全大陸後,張學良也「改旗易幟」追隨南京國民政府的國際反蘇路線,並決定採取武力收回中東鐵路主權。爲此,張學良不顧當時國際法的規定,派員搜查蘇聯駐哈爾濱使館,逮捕俄國總領事,同時關閉中東鐵路蘇聯職工會。

1917年才推翻帝俄的蘇聯,遭此屈辱,絕不會坐視不管,於是蘇聯向國民政府發出通牒,限期3天內答覆。但國民政府和張學良不但置之不理,還正式對蘇宣戰。

吳昆財說,雖然中方以10萬大軍對抗4萬蘇軍,但是中方主力是張學良的東北軍,蔣介石基本上未派兵馳援;因中蘇雙方裝備懸殊,最後中方傷亡慘重,士兵戰死或失蹤3500人,被俘虜1萬8500人,中國並損失了大量的裝備和物資,損失財產不計其數,慘敗收場,最後中蘇雙方還是要重回談判桌,英國、美國、法國 調停,蘇聯也再度恢復了中東鐵路的權利。「張學良自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甚麼都沒有拿到;當時的中國也爲了張學良的魯莽行動,付出了慘痛代價。」

吳昆財說,同樣用歷史的智慧去判斷此次金門撞船案的結果,大概就八九不離十了,「國際社會不會支持你,因爲你執法有問題。臺灣說要捍衛金廈水域主權,跟當初張學良想要捍衛東北主權一樣,國際社會沒意見,但要用大家能接受的法令規範,方法要用對。」

吳昆財說,這次金門撞船案想要趕緊善了,最好的方式就是還原真相,有錄影帶就公佈錄影帶,有錄音帶就公佈錄音帶;其次,懲處海巡署失職人員,且必須是一定官階以上;第三,海委會主委管碧玲立即辭職,反正管碧玲任期也只剩2個月,這樣下臺也算留一個漂亮身影;最後是道歉賠償。

梅花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