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爲何長出彗星一樣的尾巴?科學家:對彗星的判斷可能有誤
小行星與彗星看上去都是在太空中飛行的物體,但實際上它們有着本質上的區別。首先,小行星主要是由岩石、碳或金屬(例如鎳和鐵)組成,直徑可達數百公里的直徑。
而彗星則主要是冰和塵土組成,因此也被稱爲“骯髒的太空雪球”。並且彗星要比小行星小很多,直徑一般只有幾公里。它最顯眼的特點是在接近太陽時,會因自身冰的融化形成獨特的“尾巴”。也正是這些“骯髒的太空雪球”,被認爲是地球水資源的來源,是生命的搖籃。
但小行星 3200 Phaethon(法厄同)的出現,模糊了小行星與彗星的界限。3200 Phaethon於(法厄同) 1983 年 10 月 11 日被發現,同時也是第一顆通過航天器發現的小行星。由於其軌道比任何其他被命名的小行星都更接近太陽。因此,它以希臘神話中太陽神赫利俄斯之子法厄同的名字命名。在古希臘神話中,赫利俄斯的主要工作是每天駕駛太陽戰車,自西向東行駛,照亮整個大地。
上圖:小行星 3200 Phaethon 的軌道路徑
不同於大多數小行星,Phaethon(法厄同)呈現藍色。這是極其罕見的顏色,因爲藍色小行星僅佔所有已知小行星的一小部分,其中大多數往往是暗灰色或紅色。並且 3200 Phaethon(法厄同)還是太陽系中,顏色與彗星最相似小行星之一。更不同尋常的是,這顆小行星與彗星相似的地方不只是顏色,它們連行爲都差不多。
上圖:小行星 3200 Phaethon 的概念圖
衆所周知,彗星越靠近太陽就越會蒸發冰,並在身後留下一條由塵埃、岩石和氣體組成的明亮的“尾巴”。而小行星主要成分是岩石而不是冰,所以不該長出“尾巴”。但 3200 Phaethon(法厄同)卻像彗星一樣,越靠近太陽,就變得越活躍——有物質噴出來,並且還會變亮,就像彗星的“尾巴”。再配合它奇特的顏色,就更加令人困惑。
上圖:由 NASA 的 STEREO A 航天器在 2017 年拍攝的 3200 Phaethon 的特寫圖像顯示了一條向左下方微弱延伸的尾巴。
《行星科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 給了天文學家一個解釋——原因可能是鈉。正如這項新研究的作者說的那樣,3200 Phaethon(法厄同)離太陽較近的軌道,使該物體在離太陽較近時,會被加熱至約 750 攝氏度。暴露在這種高溫環境下,小行星表面附近的水、或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固體,早在數十億年前就被烤乾了。但是,在這個溫度下,鈉可能會從這顆小行星的岩石中蒸發並進入太空。
上圖:小行星 3200 Phaethon概念圖,蒸發的鈉使其像彗星一樣變亮。
研究的主要作者——加州理工學院的 Joseph Masiero 博士解釋說:3200 Phaethon(法厄同)是一顆小行星,也是雙子座流星雨的來源。而正是雙子座流星雨的觀測,激發了他們的靈感。
當來自太空的小塊岩石碎片劃過地球大氣層時,會與大氣摩擦並在周圍的空氣達到數千度高溫,從而產生光,隨後解體。而這些光的顏色恰恰代表了它們所包含的元素。例如,鈉的燃燒會產生橙色的光。然而雙子座流星的鈉含量卻很低。
上圖:雙子座流星沒有因鈉的存在而呈現的橙色
此前,人們始終不知道這些原本應該富含鈉的小塊岩石,在離開小行星後爲何失去了鈉。現在,這項新研究表明,鈉可能在 3200 Phaethon(法厄同)射出雙子座流星體方面發揮着關鍵作用。研究人員認爲,當小行星接近太陽時,內部的鈉會被加熱,並通過最外層殼的裂縫進入太空。這些噴流將提供足夠的動力,將岩石碎片從小行星表面噴射出來。
上圖:沿着白點線仔細觀察,點之間可以看到微弱的灰塵痕跡,於 2019 年首次被帕克太陽探測器捕捉到。
研究的合著者——NASA的比約恩·戴維森博士補充到:像3200 Phaethon(法厄同)這樣的小行星引力非常弱,因此從表面噴出碎片或從裂縫中射出岩石不需要很大的力。他們的模型表明,做到這一點只需要非常少量的鈉。
上圖:望遠鏡裡的小行星 3200 Phaethon
因此,天文學家已經開始質疑曾經發現的彗星和小行星。正如研究的作者 Masiero 所說:“如果條件合適,鈉可能可以解釋一些活躍小行星的性質,從而使小行星和彗星之間的光譜比我們之前意識到的更加複雜。”
上圖:阿雷西博天文臺的天文學家生成的小行星 3200 Phaethon 的雷達圖像。
3200 Phaethon 被歸類爲具有潛在危險的小行星。首先,3200 Phaethon很大。最新估計有 5.8 公里寬。其次,它會定期接近地球。一旦發生撞擊,足以對很大範圍的區域造成損害。2017 年,是3200 Phaethon 距離地球最近的一年,距離大約是地月之間的 26 倍。不過在400年內,撞擊機率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