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韻流轉:古人“文化月曆”中的香囊︱新知

文博時空 作者 顏歆窈“七彩絲線纏香囊,祝福裹滿暖心房。”這是李清照在《鷓鴣天·香香的香囊》中描述的香囊模樣。一提到香囊,我們很快就能將其與端午聯繫起來:龍舟競渡翻起的白浪帶起風,把草藥的芳香吹拂過岸。

現代人大多認爲香囊是絲質的,其實古代還有金銀香囊、玉香囊等等。香囊兼具多種功能,它既是男女定情信物,也是燃燒香料的容器,還是驅疫治病的藥方。千年以來,它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着獨特的作用。

香囊往往還藏有主人的心緒,或淡然,或羞澀,或悲愴。“覽香囊無語,謾流淚、溼紅紗。”千言萬語裝載於香囊當中,隨香氣飄遠。

小小香囊 內有乾坤

清 《雍正十二美人圖》(局部),圖中女子腰間垂下的繩子繫着紫色香囊

香囊,又名香袋、香包、荷包,還稱容臭、花囊等,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禮記·內則》注曰:“容臭,香物也,助其形容之飾,以纓系之。”這就是香囊最早的形態。

春秋戰國時期,古人佩戴香囊的風俗日漸興盛。屈原《離騷》雲:“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江離、辟芷、秋蘭都是香草,紉即連綴,佩即作爲索佩、佩幃,與香囊有異曲同工之處。

清 清畫院 《十二月月令圖軸》之五月(局部),大人和小孩身上佩有香囊,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到了漢魏時期,“香囊”的名稱正式出現在文獻中。東漢繁欽《定情詩》雲:“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可見,當時的香囊是系在肘臂之下、藏於袖中佩戴的,通過衣袖再把微微香氣從袖筒散發出來。此外,當時人們會通過佩戴友人贈送的香囊來表達雙方真摯的感情,香囊也成爲了一種饋贈佳品。

唐代,薰香習俗伴隨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產生了可以焚香的金銀香囊。唐代香囊製作得精緻且便於攜帶,當時上流社會的男女都會將它佩戴在身上,懸掛車輦之上,歲終祭祀百神之日更需佩戴。白居易的“拂胸輕粉絮,暖手小香囊”提到,人們把小香球系在袖口內,吊在腕下,同時也可供暖手。

唐 永泰公主墓壁畫(局部),仕女身上佩有香囊,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

宋代海內外的香藥貿易已經非常發達。香料和茶、鹽、在宋代都屬於官方專賣品,上等香藥滿足了宮廷需求後,再流入民間,每年爲政府帶來大量的稅收。在《清明上河圖》中,有一家店的招牌上寫着“劉家上色沉檀揀香”,大門上方大橫匾額上有“劉家沉檀XX丸散X香鋪”。從這家店的招牌也可以看出,沉檀一直都是香藥的最大宗消費。進口的香料主要供宮廷和官宦之家日常生活使用。當時官員講求上朝衣著帶有香氣,皇上也會把香料賜給官員。此時,傳統的絲質香囊和可以焚香的金銀香囊都繼續流行。

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民間的香料鋪(局部)

到了明清,香囊發展到了又一鼎盛時期,無論男女,皆可隨身攜帶及賞玩。小說《紅樓夢》中多處寫到香囊,可見當時達官顯貴佩戴香囊是很普遍的。據說清代各地督撫每年都要進貢給宮裡成百上千甚至上萬個香囊。逢年過節皇上也要賞賜大臣香囊,以示眷寵。

清 姚文瀚 《仿宋人勘書圖》軸(局部)

在香囊的歷史中,有一段關於“貴妃香囊”的故事讓人難以忘懷。根據《豔異編正集·豔異編》和《舊唐書楊貴妃傳》的記載,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唐玄宗攜楊玉環倉皇入蜀,途經馬嵬坡時,禁軍將領殺死楊國忠父子之後,請求處死楊貴妃。唐玄宗無奈,被迫賜楊貴妃自縊,史稱“馬嵬之變”。楊貴妃被絞殺後,屍體被就地埋葬。

收復西京後,唐玄宗派人將楊貴妃的遺體移葬,就密令高力士挖墳改葬。當時,楊貴妃的肌膚已經腐壞,只有佩戴在胸前的香囊還完好如初。玄宗睹物思人,不禁老淚縱橫。八十年後,唐代詩人張祜感嘆此物此事,寫下了《太真香囊子》:“蹙金妃子小花囊,銷耗胸前結舊香。誰爲君王重解得,一生遺恨繫心腸。”

金銀玉木均可做香囊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香囊就是絲質品,但現存最早的佩囊實物其實是用羊皮做的。它誕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在新疆鄯善蘇巴什古墓出土。整體呈長方形,囊口呈開敞式,並附以皮帶,以便栓系掛佩;兩側則以纖細的皮條縫綴,縫合之處至今堅固如初。

春秋戰國 佩囊 新疆鄯善蘇巴什古墓出土

隨着社會發展,出現了絲質香囊,這類囊袋以絹、綾、綺、羅、織錦等材料製成。漢代遺留下了很多絲質囊袋,其中以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香囊最爲精美,該墓還出土了辛追夫人的“素紗襌衣”等大批重要文物。

馬王堆出土了白綃信期繡薰囊、紺綺信期繡薰囊、素信期繡薰囊和紅綺薰囊供4件香囊。出土時每個囊中都裝有香料,如茅香、花椒和辛夷等。香囊材質爲桑蠶絲,面料品種分爲絹、綺、錦、羅。除使用材料本身自帶花紋以外,香囊絹面上還有用鎖繡針法刺繡出精美的變體雲氣紋及鳳鳥紋紋飾。

西漢 綺地“信期繡”香囊 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唐代則出現了金屬香囊,材質主要以金、銀兩種貴金屬爲主,是一種空心金屬球。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鎏金雙蛾團花紋鏤空銀香囊和鎏金瑞鳥紋銀香囊堪稱金屬香囊中的精品。

唐 鎏金雙蛾團花紋鏤空銀香囊 法門寺地宮出土,現藏於法門寺博物館

宋代的香囊形制更加多樣化,在傳統香囊的基礎上更製作出造型精美紋飾考究的金銀香囊。到了明清時期,除了原有的金銀、織繡外,玉石、象牙等材料也被納入選材範圍,出現了玉鏤雕、金累絲、銀累絲、點翠鑲嵌和絲繡等形制。形狀上也有圓形、方形、橢圓形、倭角形、葫蘆形、石榴形、桃形等等。

清 鏤雕玉雙龍戲珠腰果式香包,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此外,明清時期還流行一種用香木雕成的香囊。這類香囊多用於齋戒祭祀時佩戴,因爲是用沉香木、黃桃木等珍貴材質雕成,所以一般也只有達官貴人才能用得起。

清 沉香齋戒香囊

旋轉香囊與航天陀螺儀

唐代的金銀香囊除了創新材料,更是因其用途而極具機巧。用來薰香的香囊由兩個半球組成,有子母口可以扣合。下半球內裝有兩個同心圓機環和一個盛放香料的香盂。大的機環與外層球壁連接,小機環分別與大機環和香盂相連。

唐 鎏金銀香囊 陝西西安東南郊沙坡村窖藏出土,現藏於國家博物館

“順俗唯團轉,居中莫動搖。愛君心不惻,猶訝火長燒。”使用金屬香囊時,由於香盂本身的重力作用和兩個同心圓機環的機械平衡,無論香囊如何滾動,裡面的香盂都可以保持水平狀態,香灰不會傾撒。這種作用原理在今天的航空陀螺儀上仍在運用。

香囊外殼通體透雕着精美花紋,它可不僅僅是爲了美觀,香氣就是通過這些鏤空嫋嫋散發出來的。香囊上有鏈條,上部有彎鉤,這樣既方便佩戴在身上,也可以懸掛在室內帳中。

紋樣之美:花鳥蟲魚,山水人物

魏晉、唐宋時期,香囊的紋樣形成了動植物相結合的風格。安徽博物院的鏤空雙龍紋霞帔墜(又稱“雙龍金香囊”)就是一個例子。這枚香囊由純金打造,一共有兩面金片。這兩面的主要裝飾紋樣都是龍,每面都有兩條龍首尾相接,龍身彎曲,龍尾上翹,龍嘴大張,氣勢威武。四周邊緣則鐫刻草葉紋和聯珠紋。

宋 鏤空雙龍紋霞帔墜 宣城縣西郊窯場出土,現藏於安徽省博物館

到了明代,香囊在圖案紋飾方面不僅延續了動植物相結合的樣式,還出現了以文人審美爲中心的書畫形式的紋樣。山水風景、各色人物,都可以是香囊的圖案元素。臺北故宮博物館藏有一件玉鏤雕山水人物香囊,在香囊上能看到這樣一幅畫面:水岸邊的小舟上,有一人橫臥小憩,鬆雲高山中,有壯少二人,極目遠眺。

清 玉鏤雕山水人物香囊,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清代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在皇家對吉祥文化的追捧下,吉祥紋樣在當時也相當盛行。吉祥紋樣大致分三類:一以紋樣形象表示,二以名稱諧意表示,三以附加文字說明。三種類型可互相配合使用,主題均爲吉祥如意。

常見的吉祥紋樣有五福捧壽、連年有餘、事事如意、長壽萬代等等。其中,五福捧壽由五隻蝙蝠圍繞一個團壽紋樣組成;連年有餘由蓮花和魚搭組成;事事如意包含了柿子兩隻、如意頭或靈芝形紋樣。許多傳統香囊或是使用織有這些吉祥圖案的材料製作,或是利用刺繡針法繡制這些紋樣,或是直接將這些主題形象製作成香囊的造型。

清 象牙雕五蝠捧壽香囊

表達愛戀的信物

越國美女鄭旦曾作詩曰:“欲織雙鴛鴦,終日才成匹。寄君作香囊,長得系肘腋。”在《紅樓夢》第十八回《林黛玉誤剪香囊袋 賈元春歸省慶元宵》中,小廝討賞時將寶玉所佩之物盡行解去。“黛玉聽說,走來一瞧果然一件無存,便問寶玉,說畢,賭氣回房,將前日寶玉所煩他作的那個香袋兒賭氣拿過來就鉸。”誰知寶玉將荷包放在衣內,並未被小廝搶走。黛玉見他如此珍重,又愧又氣。

林黛玉身子弱,製作香囊不易。這小小的香囊寄託着她對賈寶玉的心思,也是誤以爲賈寶玉不珍惜,才氣着要剪了香囊。芬芳雅緻的香囊也是古人愛戀的證物,香囊的芬芳也象徵愛情的馥郁。

早在春秋時期,用贈香囊便成爲愛情“信物”,以香囊傳情,含蓄且優美。所以,香囊也與中國傳統節日——七夕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十二月月令圖軸》和《月曼清遊圖冊》兩幅古人“文化月曆”中,我們能看到佩有香囊的乞巧少女們。

清 清畫院 《十二月月令圖軸》之七月(局部),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清 陳枚 《月曼清遊圖冊》(局部),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中國歷史上更是有這樣一件文物,它把香囊和鵲橋相會相結合,蘊含着濃濃的愛慕相思之情,它就是白玉鏤雕鵲橋相會香囊。

清 白玉鏤雕鵲橋相會香囊

這枚香囊有一圓框,圓框內外有不同的鏤空紋飾,外爲連繫的雲紋,內爲纏枝蔓藤及牛郎織女相會之景。工匠用簡練的短陰線刻畫出人物的五官、髮絲及襞積。牛郞和織女各站在銀河的兩岸遙遙對望,周圍有喜鵲飛翔,該是準備搭成彩橋,讓他們相聚。香囊爲一對,應該是當時貴族男女的定情之物。

雖然白玉鏤雕鵲橋相會香囊的內部已經沒有香料,但是仍有淡淡香氣飄散,讓人產生魂牽夢縈之感,一如古代男女未斷的情絲。

裝上草藥,闢疫治療

香囊在古代還有一項重要功能,即避瘟驅邪。“榴花角黎鬥時新,今日誰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風客,卻隨蒿葉上珠門。”這首古詩描述了當時人們歡度端午佳節的種種習俗。端午節前後,人們除了吃糉子、插艾葉以外,還有佩戴香囊的習俗。

在古人的認知中,由於端午時暑毒盛行,蛇蟲出沒,人容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所以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但由於端午時節陽氣旺盛,是各種草藥生長最爲茂盛、藥性最強之時,採草藥的習俗也由此而來。在《十二月月令圖軸》之五月描繪了一座敞開的廳堂,廳堂內擺放着一排“藥格櫃”,櫃前的高几上,放着葫蘆型的藥瓶,這就是園林中的藥房。

清 清畫院 《十二月月令圖軸》之五月(局部),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採來的草藥有熬湯沐浴、制雄黃酒、放入香囊等用途,人們將香囊隨身佩戴,起到驅邪治病的作用。圖中三個童子正在玩耍,其中一個梳着總角髮式的孩童,邁過臺階,好像要翻過護欄,他的背後帶着一個獨特的香囊。這種香囊又稱“長命縷”,屬於端午節時的厭勝佩飾,有避邪祈福的寓意。

清 清畫院 《十二月月令圖軸》之五月(局部),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在古代,香囊闢疫也是中醫外治法的一種,即藥物不通過內服,而將藥物或非藥物施於皮膚、孔竅、俞穴及病變局部,來調整機體、疏通經絡、溝通表裡。

古人很早就認識到疾病可以從口、鼻進入人體,因此他們會在香囊中放入不同的藥物,以期發揮辟邪氣、扶正、解表、清氣、祛溼、開竅等不同功效。

元 《天中佳景》軸(局部),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香囊,其中的藥物有茅香、桂皮、花椒、高良薑、杜衡、辛夷、佩蘭、乾薑等。東晉時期道教學者、煉丹家、醫學家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記載的“虎頭殺鬼方”,即爲香囊佩戴給藥。其組方藥物有虎頭骨、硃砂、雄黃、雌黃、皂莢、辛夷等,這些藥物多屬香燥之品,善於宣通氣機和燥化溼濁,有預防疾病的功效。

佩戴香囊治療疾病的做法也一直沿用至今,比如佩戴香囊可用來防治感冒、咳嗽、胸悶、心痛、眩暈、失眠、鼻塞、驅蚊等等。根據不同的症狀,在香囊中放入不同的藥物,如中藥香囊治療失眠症時會選用冰片、肉桂、硃砂等;預防腹瀉時會選用肉桂、艾葉、蒼朮、白豆蔻、小茴香等;平日預增強免疫力時,也可選取丁香、荊芥穗、紫蘇、蒼朮、細辛、白蔻仁等一些藥材配伍爲囊使用。

由此可見,香囊之所以越千年而餘緒未泯,也許是因爲在它留給我們的餘香之中,不僅有藝術美、生活美,也有古人的智慧之美。千年回首,餘韻猶存。

更多香囊相關的文物

【絲質類】

明黃色緞地平金銀彩繡五毒活計

清 壓金、銀絲蒲蘆式荷包,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清 荷包,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清 白玉鏤雕人物香盒,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金銀類】

清 金累絲鑲珠石香囊

清 金鏤花嵌玉石香囊

清 鍍金葫蘆式香囊,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清 鍍金累絲點翠團壽花籃香囊(正面),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清 鍍金累絲點翠團壽花籃香囊,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清 鍍金累絲嵌寶雙囍花籃香囊,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清 鏤空嵌寶金累絲石榴香囊,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玉類】

清 白玉鏤雕荷包式香囊

清 白玉鏤雕雙魚式香囊

清 碧玉鏤雕石榴式香囊

清 碧玉透花荷葉香囊,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象牙類】

清 象牙鏤雕葫蘆式花囊

清 象牙雕花卉荷包,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木雕類】

清 木雕腰果式荷包,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參考資料:

[1]邢翠娟.中國古代香囊的歷史、紋樣與製作工藝[J].首都博物館論叢,2022(00):241-245.

[2]中醫藥博物館.《中國香囊文化(上篇)——歷史篇》,2017-04-18.

[3]中醫藥博物館.《中國香囊文化(中篇)——精品欣賞篇》,2017-05-22.

[4]中醫藥博物館.《中國香囊文化(下篇)——古今應用篇》,2017-05-26.

[5]美術報. 藏在古畫裡的端午民俗[N]. 江蘇科技報, 2023-06-07(14).

圖片 | 顏歆窈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子彤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佈者【文博時空】所有。本App爲發佈者提供信息發佈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