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自有力量——記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
今年2月,參加完民營企業座談會的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接受採訪時表示,要當好老農人,培育好新農人,把農業幹好。
作爲養殖行業頭部企業,過去幾年裡,新希望降成本、提質量、調結構、穩規模,主動聚焦主業,在2024年走出行業週期底部。如今,週期影響尚未完全褪去,劉永好說,“還需要更多耐心”。
“堅韌總有迴響,希望自有力量。”在新希望2025年新年獻詞中,劉永好表現出充足的信心。他堅信,“企業結合國家戰略進行轉型升級,通過創新形成科學的增長方式,將助力傳統產業煥發新的生機”。
“跑馬拉松”般辦企業
4月2日,新希望旗下最大的產業板塊——新希望六和發佈2024年度業績快報,公司全年實現營業總收入約爲1030.63億元,同比下降27.27%。儘管收入下降,盈利水平卻大幅回暖,2024年實現歸母淨利潤4.74億元,同比增長90.05%,同期扣非淨利潤6.16億元,實現扭虧爲盈。
此前3年,新希望扣非淨利潤連續虧損。此次扭虧,除了價格回暖的行業因素,也因新希望“瘦身”行動初顯成效。2021年開始,新希望將成本管控擺到更加突出位置。
“一些行業進入低谷期,我常思考問題根源在哪裡。”劉永好談到,在過去高速擴張階段,經營模式是建廠、招人、買設備、進原料,生產多少就能賣出多少;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如果繼續按老路子一味上規模,只會生產越多虧得越多,“必須緊跟時代變化,研究怎樣以新動能實現新發展。”
“經歷一次次行業週期、經濟週期等考驗之後,我們更加理解‘做企業是跑馬拉松’的內涵。”劉永好將低谷看作“磨刀石”,“低谷期更能教會企業如何適應、駕馭市場。通過3年‘磨刀’,我們應對困難的能力上了一個臺階。”
“企業要學會應對週期。”劉永好總結了新希望在上一輪週期低谷中的4條策略:聚焦主業,主動調整結構,適度縮減規模;強管理,降低生產成本,壓減可控費用;狠抓技術創新,提升效率;開發新產品,適應市場。
在劉永好看來,行業週期波動受存欄量、原料價格、疫病、消費等多重因素影響,日漸成熟的大模型有望成爲預測行業週期的一把利器。
“我們的飼料產銷量領先,能通過飼料量估計養殖量。我們有幾十年的養殖歷史數據,並實時掌握原料價格、期貨波動、市場行情。數據就是我們的優勢。”劉永好介紹,新希望計劃在此基礎上導入政務公開數據和國際市場數據,搭建起行業週期預測大模型,爲生產安排提供參考。
“2024年,我說不躺平、不焦慮,今年我們談新格局、新作爲。”在劉永好看來,我國有14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有“中國製造”閃亮名片,有完備的產業體系和基礎設施體系,“把握優勢,抓住機遇,堅定信心,勤勞努力,一定能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的企業發展之路。”
科技澆灌農牧業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提“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明確要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劉永好說,新希望近幾年投入超過400億元做產業轉型發展。
育種是農牧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近年來,新希望加大力度在育種上求突破。“我國原種豬多半依靠進口,存在‘引種、維持、退化、再引種’怪圈。我們自主研發‘芯希望’豬基因芯片,用於早期選育工作,有望逐步減少對國外種源的依賴。”劉永好說。新希望還與中國農科院聯合選育中新白羽肉鴨,打破了國外對肉鴨核心種源的壟斷。
飼料是糧食消耗的大頭,新希望飼料年產量超過2800萬噸,是全國最大的用糧企業之一。
“從飼料原料看,我國大豆和玉米的單產水平大約是某發達國家的60%;從飼料環節來看,國內生豬飼料轉化率是國際先進水平的80%左右。”常年紮根農牧業,劉永好對各類數據瞭如指掌,也爲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感到着急。
“我國飼料蛋白存在巨大缺口,對大豆進口依存度高,每年進口1億噸。”劉永好介紹,爲了擺脫依賴,新希望與華中農業大學合作,將玉米中的蛋白含量從8%提高到12%。經測算,去年全國玉米總產量2.9億噸,蛋白含量每提升1個百分點,就能增加290萬噸蛋白,如果能把這些蛋白都有效利用,相當於少進口700多萬噸大豆。
“傳統產業要通過科技來提高質量、產量、效率和價值,拒絕低水平、低質量、低效率的無序競爭。”劉永好說。
要質變還需“智變”
作爲傳統消費品,牛奶行業相對飽和,是典型的高度競爭性行業。
“從擠奶、加工到包裝、出售,整個過程控制在24小時以內。”劉永好把“鮮戰略”作爲撬動新消費需求的支點,“消費者要求品質更好、更有特色的產品,我們就要適應新形勢、滿足新需求。”
“鮮”的背後,是生產效率、冷鏈技術、物流速度的全方位突破。劉永好告訴記者,傳統的冷鏈流通存在損耗多、效率低、成本高等問題,新希望搭建鮮生活冷鏈物流智慧平臺,可以實時更新在途貨車配送情況,人、車、路、庫、貨等變量全部在線可控,調度時效從4小時縮短至10分鐘,司機端平均油耗降低8%,庫存週轉天數下降20%,整體冷鏈物流成本下降近20%。
如今,24小時鮮奶已成爲新希望乳業的王牌產品,被其帶動的冷鏈物流業務也蓬勃發展起來。2024年11月,鮮生活冷鏈完成近9億元B+輪融資,創造了中國冷鏈物流行業單輪最大融資。
“數智化升級不僅幫助新希望迅速響應市場需求、激活更多消費潛能,也爲生產管理另闢蹊徑。”劉永好說,新希望計劃用數智化“武裝”養殖、冷鏈、加工、銷售等各環節。
劉永好表示,農牧企業要有大農業觀,不僅要關注生產,更要拓展到加工、流通、營銷、服務等各環節,打造更具韌性的產業鏈條。
在劉永好看來,數智化轉型是一場系統變革,涉及產業鏈重構,需要企業持續的努力和探索。他表示,“數智化一定是促進整個產業鏈上下游生態夥伴共同發展的,一定是給企業、行業和社會創造長期價值的”。
紮根鄉村謀共贏
在週期性強的養殖行業,“價高傷民、價賤傷農”兩難問題尤其明顯。劉永好一直在思考,如何破解這一難題。
近年來,新希望通過與農戶合作,推動養殖適度集中。新希望負責建設養殖場、育肥場,提供飼料、疫苗等,並傳授養殖新技術,農戶則負責養殖。劉永好說:“通過這一模式,不僅幫助農戶降低養殖成本和市場風險,確保穩定收益,還能促進業務更快發展,實現共贏。”
“新希望出生在鄉村,發展在鄉村。正是依靠鄉村,我們發展成爲一家世界500強企業,更有責任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推動鄉村振興。”劉永好擔任過6屆全國政協委員、1屆全國人大代表,提交的提案議案超過200份,“三農”問題一直是他關注的焦點。
1994年,劉永好聯合9位民營企業家發起光彩事業,帶動廣大民營企業爲鄉村作貢獻。2020年,他提出鄉村振興“五五工程”,即在5年內投資500億元,新增5萬就業崗位,新增公益培訓5萬新農人,幫扶5萬農戶及中小微企業,建設5個鄉村振興樣板。
在劉永好看來,人才短缺是鄉村振興的最大瓶頸。新希望自編教材、自請教師、線上線下開課講授現代農業技術,已經在全國培訓超8.5萬名新農人。劉永好還助力農村集體經濟帶頭人的培養,已舉辦4期鄉村振興“村長班”。“‘五五工程’有的已經基本完成,有的已經超額完成,有的還在路上。”劉永好說,“隨着時代的進步、科技的助力、企業的參與,鄉村振興一定能加快推進。”
“從長遠來看,大家好纔是真的好。”劉永好表示,新希望還在探索更加完善的共贏模式,“農業現代化一定是要讓農民生活越過越好。”(經濟日報記者 曾詩陽 康瓊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