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革科技界環境資源界委員時的重要講話引發代表委員熱烈反響——集中精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奮進中國式現代化)

(原標題: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革科技界環境資源界委員時的重要講話引發代表委員熱烈反響——集中精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奮進中國式現代化))

3月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的民革、科技界、環境資源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習近平總書記在認真聽取大家發言後發表重要講話。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振奮人心、催人奮進,在代表委員中引發熱烈反響。大家表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勇擔使命、開拓進取,集中精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爲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積極推動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對民革在推動海峽兩岸交流合作和融合發展方面提出了殷切希望。”民革安徽省委會副主委周世虹委員說,“我們將創新工作方式和活動載體,繼續組織皖臺在青年、農業、人文等方面的交流活動,服務好在皖臺資企業和青年創業人員,瞭解臺商臺企的所思所想、所期所盼,積極推動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

“在推進兩岸交流和融合發展上,民革具有光榮的歷史和獨特的優勢,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要發揮專長、主動作爲,在政情、社情、民情上深入調研,講好兩岸同根同源的故事,在推動兩岸人才、科技、農業、文化等領域交流合作上作出更大貢獻。”民革廣東省委會主委程萍委員說。

“中華文化是連接海峽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我們將通過設立崑崙國家文化公園,舉辦崑崙國際學術論壇等,進一步加強兩岸民間交流,有效促進兩岸民心相通。”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革青海省委會主委劉同德委員說。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令我感到重任在肩。”江蘇省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南京師範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院長林敏潔委員建議,積極舉辦兩岸教師中國文學共享會等活動,推動兩岸高校教師及臺生羣體爲兩岸加強交流作出更多貢獻。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江蘇省科技廳廳長徐光輝代表說,江蘇省科技系統將統籌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加快前沿技術研發,打造未來產業全生命週期培育體系,開闢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勢,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湖南省特變電工衡陽變壓器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種衍民代表表示,將以戰略牽引發展、數字驅動管理、研發搶灘未來,瞄準新能源、新業態,激發科技創新活力,提升企業研發實力。

“只有健全科技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才能充分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廣東省廣州市政協副主席、廣州市科技局局長王桂林委員表示,“我們將分層分類推動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建強用好新型研發機構、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政策落細落實,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

擔當起科技創新的重任

“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我們深感責任重大。”安徽省合肥合鍛智能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嚴建文委員表示,將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特別是加強對交叉學科的研究,積極利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爲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遼寧省大連華銳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設計師孫元華代表說,“我們要積極主動作爲,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快推進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研發,切實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向‘智造’轉變、向高端邁進,爲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作貢獻。”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鬍金波委員建議,加快形成國家層面的人才、平臺、政策、資源等統籌配置機制,找準協作攻關突破口,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成果應用轉化;面向國家重大戰略科技領域,努力破解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充分發揮科技成果評價的“指揮棒”作用。

夯實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讓雲南省昭通市鹽津縣興隆鄉保寧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陳衍剛代表更加堅定了努力方向。“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我們村地處長江上游,山上要守住生態紅線、山下要築牢糧食安全底線,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陳衍剛代表說。

內蒙古自治區水利廳副廳長李彬委員表示:“我們將一以貫之推進河長制,堅持控源截污、精準防控等舉措,守牢河湖管護空間,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環境。”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中冶武勘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市場開發部副部長張尤慧代表建議,注重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爲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綠色發展動能。

聯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月明代表說,綠氫是綠色能源,促進煤化工產業低碳化轉型,應加大力度支持綠氫技術開發和項目建設,提高供給能力;支持煤化工企業根據所在區域能源稟賦和特點,因地制宜探索減碳方式,爲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塑造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