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把主動權握在自己手裡——東北傳統制造業關鍵技術攻關觀察
(原標題: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把主動權握在自己手裡——東北傳統制造業關鍵技術攻關觀察)
動車組風馳電掣、盾構機鑿壁穿巖……作爲國家重點工業基地,東北集聚着一批關乎國家產業安全的傳統裝備製造龍頭企業,維護國家產業安全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堅持科技創新引領,突破關鍵技術鍛造大國重器,始終是東北的使命擔當。
“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爲突破口,敢於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激勵着一批批“探索者”勇往直前,不斷攀登關鍵技術高峰。
硬核底氣:大國重器亮“絕活”
【製造業特別是裝備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是一個現代化大國必不可少的。——2018年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齊齊哈爾考察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時指出】
【一線故事】
在第十五屆中國航展上,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傾力打造的多款戰機驚豔亮相,戰機的敏捷靈活性和強大穩定性讓現場觀衆熱血沸騰。
殲-35、殲-35A及殲-16、殲-15、殲-11B……秉承“一機多型空海孿生”設計理念,殲-35系列以其隱身制空、遠距攻面、多源感知等卓越性能,彰顯了我國航空工業的頂尖實力,也展示了沈飛在航空武器裝備研製領域的深厚積累。
“航空報國是一代代沈飛人傳承下來的精神財富。看到我們的國產戰機翱翔天際,內心分外自豪。盡全力把大國重器託舉得更穩更高,是我們不懈的追求。”沈飛“80後”首席技能專家方文墨說。
東北立足國家戰略需要,站在維護“五大安全”的高度,深入推進關鍵核心技術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越來越多大國重器精彩亮相。
11月11日12時03分,我國在東風商業航天創新試驗區使用力箭一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將吉林一號高分05B星、吉林一號平臺02A03星等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長光衛星是中國第一家商業遙感衛星公司,“吉林一號”衛星星座是長光衛星在建的核心工程。至此,“吉林一號”在軌衛星數量增至117顆,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亞米級商業遙感衛星星座,成爲全球重要的航天遙感信息來源之一。
2024年11月11日12時03分,力箭一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將搭載的15顆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新華社發(汪江波 攝)
白鶴灘水電站,僅次於三峽電站的世界第二大水電站。當由哈電集團副總工程師覃大清團隊研發的、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100萬千瓦白鶴灘水電機組投產發電時,哈電人熱淚盈眶。
100萬千瓦是世界水電機組的“珠穆朗瑪峰”,代表着我國水力發電裝備技術登上了世界之巔。
“全球首個巨型長短葉片轉輪‘零配重’,一根手指就能撥動338噸重的轉輪轉動,堪稱一顆完美的心臟。”憶起研發設計過程,覃大清難掩激動之情。
哈工大空間機械臂等多項“硬核”技術爲神舟十五號等大國重器保駕護航;中國一重鍛造的毛坯鋼錠重量達600噸級,接近鍛件製造極限;由沈鼓集團爲青海格爾木60MW液態空氣儲能示範項目研發生產的關鍵設備——水平剖分式離心壓縮機組一次性機械試車成功……一個個大國重器精彩亮相的背後,是東北傳統制造業企業錨定關鍵技術、勇攀高峰的堅定決心。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需要在更多關鍵領域實現“從0到1”的技術突破。
追“光”逐“綠”:“老字號”向“智”而行
【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構建具有東北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根基在實體經濟,關鍵在科技創新,方向是產業升級。——202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強調】
【一線故事】
走進瀋陽沈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透平公司轉子車間,工人們熟練操作數控機牀,電子屏幕上,生產進度、關鍵件完成率清晰可見。“我們完成了核心車間的數字化升級,實現生產和運營的數字化管理,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車間主任樑辰說。
2023年2月14日,瀋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在車間工作。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離沈鼓集團不遠,北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加裝“數字引擎”,讓企業煥發新生機。
今年3月,北方重工自主設計研發的“雙江口水電站超高土石壩防滲土料輸送、摻合關鍵技術及成套裝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我們創新開發了連續自動給料、計量、調節的防滲土料精準控制系統,供料能力提升了5倍,物料配比合格率提升了90%。”技術總監李志波說。
新質生產力正爲東北傳統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向“新”升級動力。在裝備、能源、材料等既有優勢產業基礎上提升含“新”量,助力東北傳統制造業擺脫粗放生產,智能、現代、集約的工業體系逐步建立。
人機協同作業、智能在線檢測、質量精準追溯……始建於1954年的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原長春客車廠)已打造轉向架裝配、整車裝配和調試等4條數字化產線,實現生產計劃、作業執行、物流配送的全過程數字化管控。
在中車長客的轉向架事業部總成產線組,操作檯旁豎着智能扭矩系統指示燈。“現在工人使用的是智能力矩扳手,只有達到數值精準的力矩,指示燈才亮起綠色。這種力度,最有利於車輛安全。”中車長客總經理助理兼流程與數字化部部長程繼輝說,以前產線日產量是12個轉向架,現在能達到18個轉向架,整體生產效能提升了50%。
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是東北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着力點。隨着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制造業深度融合,東北不少傳統制造業企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目前,遼寧、黑龍江、吉林三省累計建設省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超800個。一批批快速建設起來的智能工廠,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拓展了技術創新和升級路徑。
自立自強:延鏈補鏈強鏈守護戰略安全
【推動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形成較爲完善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羣。——202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強調】
【一線故事】
大連華銳船用曲軸有限公司加工車間裡,世界首支、全球最大24000TEU甲醇雙燃料動力集裝箱船用曲軸12G95ME-C10.5成功下線,完成了“全球首制”。至此,這一型號曲軸全鏈條實現國產化。
大型船用曲軸被稱爲“巨輪之芯”,是船用柴油機的核心部件,具有技術要求高、製造難度大等特點。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型船用曲軸生產製造技術被國外企業壟斷。
“我們進入了世界曲軸製造的第一梯隊,能有今天的成果,歸根到底離不開自立自強的創新精神。”公司副總經理郎雪剛說。
2024年1月11日,工人在大連華銳船用曲軸有限公司加工車間加工產品。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從科技創新引領,到規劃招商,再到支持企業發展,東北多地全程傾力扶持鏈主企業,拉長產業鏈,提高本地配套率,營造良好的產業鏈生態。
作爲我國規模最大的碳纖維產業鏈領先企業,吉林化纖集團下轄及管理吉林化纖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碳谷碳纖維股份有限公司等40多家企業,形成了集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鏈生態。
“我們規劃了10平方公里碳纖維產業發展區,全方位打造碳纖維‘零碳’製品產業園。”吉林市市長王吉說,近三年,吉林市碳纖維產業產值增長6倍以上,目前碳纖維原絲產能全球第一、碳絲產能全國第一。
近日,位於瀋陽市渾南區的瀋陽航空動力產業園正式全面運營。產業園是瀋陽市與中國航發瀋陽黎明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攜手打造的航空發動機研發及產業基地,將吸納相關企業參與航空發動機研製生產配套,引領帶動國內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加速發展。
中國航發黎明“李志強班”現任班長溫尚志最近剛帶領團隊解決了飛附機匣難題。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給“李志強班”職工回信,勉勵航空發動機研製戰線上的廣大職工爲建設航空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積極貢獻力量。
“牢記總書記囑託,我們努力攻克更多關鍵核心技術,通過延鏈、補鏈、強鏈,讓中國的飛機用上更強勁的‘中國心’,讓中國飛機飛得更高、更遠!”溫尚志說。
目前,瀋陽市正深入推進“聚鏈成羣、聚羣成勢”,已有6戶企業成功獲評國家鏈主企業,突破產業鏈斷點堵點49個。
在遼寧,盤錦市依託遼寧中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行業龍頭優勢,以商招商、延鏈招商引入關聯企業打造光學電子供應鏈“微產業園”;在吉林,總投資339億元的吉林石化煉油化工轉型升級項目正加緊建設,計劃2025年全面投產;在黑龍江,鶴崗加速延展石墨開採、加工等全產業鏈條,努力打造石墨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高地……東北正努力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的新路子,奮力譜寫全面振興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