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陵墓被盜,挖出孫過庭失傳手稿,草書寫到這地步,算是到頭了!
初學草書,要遵循由易到難和取法乎上的原則,選擇晉唐名家的章草或行草作品入手。按照這一標準,孫過庭無疑是上佳人選,尤其是他的《書譜》,字數多、用筆精,內容也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堪稱唐代以來學草的“圭臬”。
米芾認爲,整個唐代學“二王”最得精髓的就是孫過庭:“凡世稱右軍書,有此等字,皆孫筆也。凡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所以說,學草書者“鎖定”孫過庭爲師非常合適。但我們也要思考,《書譜》真的適合我們學習嗎?
它有兩個弊端:其一是用筆單調雷同,氣韻上有火氣,《述書賦》中說:“虔禮凡草,閭閻之風,千紙一類,一字萬同。”其二就是練習《書譜》的人太多了,能學出精髓並自成一家是非常困難的,而且《書譜》入帖容易,想把它應用好也很不容易。
所以,我們不妨從孫過庭其他作品入手,學習通透再上追魏晉,這就是一條“捷徑”。臺北故宮曾發現孫過庭一件失傳已久的草書,它曾是武則天乾陵殉葬品,在清亡後流落民間,後來被收藏家帶去臺灣並捐贈給臺博,此作名爲《謝氏淵源脈派圖序》。
相較於《書譜》《佛遺教經》,這部作品風格迥然而異,用筆之暢快、個性之強烈、點畫之精髓令人難以置信。每一處處理都自然且豐富,草書寫到這地步,算是到頭了!《書譜》中所說的“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在這部作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此作完成於垂拱元年(685年),是孫過庭40歲的作品。全卷縱30釐米、橫403.3釐米,共120餘行、1000餘字,字徑大小約3釐米,通篇洋洋灑灑、揮毫縱筆。孫過庭的草書以王羲之筆法爲基礎,又吸收智永、虞世南、歐陽詢、張旭諸家,既有晉人瀟灑流美之韻,又不失唐人雄放開闊之氣。
《謝氏淵源脈派圖序》筆法極爲豐富,空中取勢、順鋒落筆,入紙後衄挫、蓄力、調鋒。行筆以中鋒爲主,牽絲引帶,遒勁婀娜。起筆、收筆痕跡不明顯,輕盈靈動,書寫至中截部分也有輕重、提按變化,絕沒有直來直去的單調。
此作用筆以圓代方,轉折處絞轉連帶,如“折釵股”,張力十足、頗具韌性。鋒芒內斂、不顯圭角。結字以縱取勢,字與字呼應揖讓、險絕欹側,這一點與《十七帖》中的作品很像,得王羲之真傳。結構高低錯落、收放自如。墨色枯潤得宜,章法疏密有致。
全卷精緻典雅、生動活潑,可謂“神完氣足”,將它臨摹通透,晉唐正宗草法也就掌握了,草書水平自然會有質的飛躍。
而今,我們將孫過庭這件《謝氏淵源脈派圖序》進行了超高清1:1複製,見此作如見原作,並逐行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以便於您釋讀和臨摹。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