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永遠走在第一線。”
走進課堂 走下田間
華師學子的盛夏青春
綻放在祖國鄉村大地
他們充分發揮專業優勢
爲鄉村發展蓄力賦能
一起來聽聽他們的實踐故事
今年,華師聚焦“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組建265支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發動5316名師生赴新疆、貴州、江西,以及廣東肇慶、茂名等省內20個地市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其中241支隊伍與廣東縣域結對,50支隊伍依託我校肇慶封開、茂名信宜工作站開展“雙百行動”專項活動,76支特色項目隊伍將攀登計劃、“挑戰杯”等項目轉化爲實踐成果。
青年學生深入鄉村田間地頭,化身鄉村科研工作者、鄉村教師、鄉村繪畫師、鄉村土特產推薦官等角色,爲鄉村發展注入青春動能,綻放盛夏青春。實踐活動被人民日報、學習強國、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南方日報、羊城晚報等主流媒體報道,影響力廣泛。
凝聚師範力量
聚焦鄉村教育
他們從課堂出發
帶上特色文化知識
爲鄉村教育播撒新的種子
絲路傳聲,童心逐夢
今年8月中旬,華南師大赴新疆“三下鄉”社會實踐團前往喀什疏附縣開展支教活動,深入探尋當地特色民俗文化。他們帶着緊貼時事的奧運課、動手動腦的非遺樂器課、雙語聯動的配音課、輕鬆有趣的扎染課等精品課程走進新疆青年,一堂堂精彩生動的課程,把一顆顆心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
實踐期間,爲了做好普通話推廣工作,實踐團成員爲孩子們帶來了有聲有色的語言演繹課程。 結合小孩子愛看動畫片和影視劇的特點,隊員們開展了藝術鑑賞課程——《影視配音的藝術創作與表達技巧》。他們希望用充滿趣味的授課方式,讓孩子們在配音過程中感受聲音的可塑性,學好普通話。“孩子們的熱情給足了我信心,課程也從計劃的1個小時在不知不覺中變爲近2小時。”負責授課的張健回憶道,“我帶他們練習普通話,他們教我維吾爾語,一言一語中,串聯起廣東與新疆的深厚情誼。”
實踐團用鏡頭記錄了本次社會實踐活動“石榴花開,籽籽同心”的深厚情誼。孩子們也會好奇地向隊員們借用相機,在隊員們的指導下,他們學會如何調節焦距,按下快門,用第一視角記錄了他們眼中的老師,定格無數無法復刻的、充滿愛與生命力的瞬間。
自2022年10月起,華師已累計選派50名學生參與援疆志願服務工作,共計服務157個教學班,服務學生超10500人次,累計授課達5500課時。今後,學校將持續推進粵新校地共建項目,持續引領青年投身西部服務和鄉村振興,爲粵新兩地教育交流合作貢獻華師力量。
發揮專業特色
振興鄉村產業
他們將科技的力量
根植於藍色國土
共築海上牧場的堅實後盾
蔚海拾韻,科創興漁
爲進一步做深“挑戰杯”項目,華南師大“蔚海拾韻”實踐團的隊員們,結合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汕尾海濱城市的特色,開展了圍繞海洋和水產養殖產業的實踐活動。在走訪企業後,他們瞭解到當地海產養殖基地對於實時監測水質變化情況的迫切需求。經過科學分析,深入研究,最終成功投放了基於邊緣-雲協同框架構建的海洋牧場人工智能物聯網(AIoT)浮標監測平臺產品。
該產品通過水下工業攝影機和多種傳感器,對水質和生物的狀態進行綜合感知與記錄,將收集的傳感器數據、視頻流數據,傳輸到邊緣計算設備和自研數據處理模塊,進行本地數據預處理及推理,實現水溫、溶解氧等水質因素分析及生物生長、健康狀況監測。同時,系統通過“5G+MQTT”的通訊方式將結果上傳阿里雲服務器,用戶通過網頁即可實現對養殖牧場全天候、連續、實時的在線監測,並能及時進行智能預警與生成決策報告,以提醒養殖場主及時調整生產要素的投入,優化資源配置,達到提高養殖效率的目標。
經過不懈努力,實踐團取得了豐碩成果。與1家企業簽訂合作意向書,獲得2家企業的產品測試反饋書以促進產品的技術迭代,調研報告榮獲市級調研報告大賽優秀獎並獲南方日報、廣東學聯、汕尾日報、汕尾共青團等多家單位報道。未來,團隊將繼續學習先進技術、改良產品,助力打造汕尾高質量“藍色糧倉”,推動海洋牧場實現智能化發展,爲海洋產業發展注入青春力量。
助力鄉村治理
保護傳統文化
他們紮根平海
以堅韌毅力面對挑戰
用初心堅守非遺之光
浪涌潮歌,海韻漁舞
華南師大“海韻漁舞”實踐團與惠東縣平海鎮人民政府結對,聚焦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與傳承,從非遺數字化主題調研、文創及IP設計、課堂宣講策劃和新媒體運營等四個方面着力,採取多途徑服務當地非遺產業化發展。
實踐活動剛開始,隊員就面臨困難局面。當地“漁歌”文化傳承藝術團因臨時有工作,無法與隊員進行現場交流。但隊員們積極尋找解決方法,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收錄文化站有關漁歌文化的書籍資料以及影、音頻材料。
正是在隊員們這種堅韌的毅力和永不言棄的精神鼓舞下,實踐團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完成總字數超6萬字的15份調研材料,1篇有關數字生態下惠東平海鎮非遺數字化保護研究的調研報告;製作1支非遺宣傳視頻,創建2個新媒體賬號併發布14篇原創內容,累計瀏覽量達2.5萬次;結合當地文化資源設計了鳳舞、漁歌、舞鯉魚的非遺IP形象和23件特色文創產品......
回憶此次實踐過程,實踐團負責人李林穎說:“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未來,隊員們將保持初心,繼續在非遺文化傳承領域努力,讓中華優秀文化煥發光彩。
關懷老年羣體
踐行社會責任
爲破解鄉村老年羣體困境
提供切實可行的實踐方案
提升老年羣體的生活福祉
扶搖可接,桑榆非晚
華南師大“桑榆非晚”實踐團依託國家級項目,與地方攜手共繪鄉村振興藍圖,足跡遍佈七市、十一區縣、百餘村落。團隊心繫困難家庭,走訪超三百戶人家,以多元化幫扶活動響應老年羣體的多樣化需求。
在瞭解到韶關乳源有着豐富的瑤繡資源後,團隊結合當地養老形勢,向當地政府提出了依託瑤繡資源開辦老年人夜校培訓班的實踐方案。在培訓班中,老人們圍坐一起學習瑤繡,在習得新技藝的同時感受彼此之間的陪伴感,有助於緩解老年孤獨情緒。老人們織出的瑤繡由縣政府統購統銷,既可以增加鄉村老人收入,同時也能傳承非遺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一路走來,隊員們也曾面臨重重挑戰。粵東西北山區地幅大、村落多、方言雜,且老年人居住分散,與老年人進行溝通與深入調研時常面臨困難。但隊員們深知,只有走進老人們的生活,才能發現那些隱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實需求與期待。在村委協助下,隊員們走進田間,耐心聆聽,真摯交流,這爲團隊日後的服務奠定了基礎。
功夫不負有心人,實踐團的調研報告先後被韶關市委政研室、韶關市“百千萬工程”指揮部、英德市委宣傳部採納,實踐活動也被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報道。回顧實踐歷程,隊員們坦言,不僅收穫了鄉村治理的寶貴經驗與豐富成果,更被與老人相處的每一刻所溫暖,萌生了紮根基層、奉獻社會的熾熱情懷。正如負責人王昊哲所說:“我們一次次的整裝出發,一步步的不停追尋,只爲永遠走在爲民服務的第一線。”
跨越傳統界限
創新服務模式
守護鄉村兒童身心健康
書寫實踐新篇
心燈璀璨,點亮涯鄉
在茂名信宜與汕尾城區兩地,華南師大“點亮涯鄉”實踐團創新服務模式,將“支教助學”“直播助農”“牆繪助校”三者相結合展開調研,獲得華南師範大學校級重點立項團隊等多項支持。活動中,實踐團突破傳統支教模式下的弊端,結合當地竹編的非遺特色,打造探索類課程,帶領學生們走進了竹編的世界,引導他們用竹頭製作竹節人,一個個可愛的竹節小人在孩子們的巧手中誕生。
同時,實踐團以“認知識挫、行動抗挫、互動研挫”的韌性教育爲基點,實地走訪了2村共9戶家庭,對45名學生和家長展開了深度訪談,並開展了爲期16天共24節課程,收穫到來自學生、家長和社區的良好反饋。實踐團成員在調研過程中看到了更爲真實的鄉村教育面貌,鄉村孩童對學習成長的渴望,深深觸動着實踐團的每一個人。
“我們結合地方資源,開發出既有趣實用又貼近鄉村孩子們生活的課程,這能讓支教助學課程更具有普適性和可複製性。”實踐團負責人羅永勤分享道。除了“支教助學”,實踐團還在“校園牆繪”“直播助農”兩個服務活動中,用絢爛畫筆描繪出“信宜特色”、用趣味直播搭建起農產品銷售的新渠道......這些實際行動,也正在助力着鄉村的“造血”功能。
實踐落幕 滿載而歸
心中熱忱永不熄滅
華師學子將砥礪求索
爲社會發展添磚加瓦
齊心描繪鄉村振興宏偉藍圖
小晚已開放投稿通道
期待大家的踊躍投稿
2024年11月書畫等級考試(CCPT)已開始報名。報名時間爲9月13日9:00-10月14日16:00,報名者不受年齡、職業、學歷、國籍等限制,該考試已在華南師範大學(石牌校園)設置考點。點擊,瞭解更多考試資訊。
可選購最新華師文創
華南師範大學文創商店
來源丨 校團委
採寫丨馮宇鳳 楊雅鑫 顧芊芊
鄭舒馨 劉心 宋欣陶 黃焯潁 楊德煌
譚雅文 林殷如 黎妍 徐悅 賀雨涵
執行編輯丨徐悅 賀雨涵
責任編輯丨盧嘉裕 吳建國 陳婧
初審丨沈蔚瑜
複審丨林海岸
終審丨周憲
可以第一時間
瞭解華師最新資訊
我們在場 懂你悲喜 給你力量
校歷丨PPT丨招生丨水電費丨網費 |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