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陳琴富》讓的力量
臺灣人在巴士或捷運上都會讓座,較少見強佔博愛座的情形。(本報資料照)
遠雄在「98大限」前夕退讓,答應全力配合市府法規標準,市府也在公安前提下讓一步,臺北大巨蛋終於有轉圜空間,市民鬆了一口氣,僵持了15個月讓市民一顆心懸在半空中的案子得到緩解,關鍵只在一個「讓」字。可惜和解不到7小時,遠雄來個回馬槍,嗆公安基準於法無據,退一步進兩步,看來大巨蛋的命運多舛,難善了。
勞資對立的問題方酣,從一例一休到基本工資,資方代表說7天假的爭議未解決,不會出席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勞工團體則喊話不但要週休二日,基本工資要調漲6.6%,雙方各有立場,最後各讓一步調5%。如果各自堅持,勞資關係不和諧,傷害的是整體經濟發展。
連「博愛座」要不要廢除都成爲話題,之所以成爲話題就是有「好手好腳」的人不願意讓座,或是因不讓座而遭大聲辱罵的情況,形成世代對立。博愛座沒有強制性,它是因爲傳統讓座的美德自然形成的風景,爲其他國家沒有的現象。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理想社會的象徵。現在引起存廢爭議,就是因爲起了「爭」心,少了「讓」心。
另一個讓人心懸在半空中已經超過百日的,就是蔡政府的兩岸政策,眼看着陸客來臺人數呈直線下墜,觀光業準備走上街頭,國際民航組織年會申請案沒下文,問題的關鍵大家都知道,只要對九二共識點個頭,或是換個說法也行,但是蔡總統始終不動如山。現在派個田弘茂出陣,換個「一中概念」的說法,讓半步,如果大陸也讓半步。兩岸關係就有轉圜空間。
現代人沉迷於科技產品,滑手機、迷寶可夢,心往外馳求,不但離古書越來越遠,也沒有觀照自心的能力,當然不能體會謙讓的力量。《易經》有一個謙卦,「謙,亨,君子有終。」謙卦可以說是上上籤,無往不利。老子更說過「上善若水」、「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道理,無非是一個「謙」字。
「謙」是一種心態,表現出來的行爲則是「讓」。中國古代領袖傳承有禪讓制度,堯、舜、禹就是代表,老子說:「聖人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是中華文化形成初期的氣蘊,所以中國人具有謙讓的特質,可惜現代人的劣根性壓過這些善性的時候多,看看現在社會的種種爭議就知道,謙讓的特質幾乎已在人性中流失。
蔡英文如果和習近平對撞,誰會掉到橋下?答案問問黑羊或白羊即可知。蔡總統應深知「謙」的力量,纔會在就任之初要求政務團隊要「謙卑,謙卑,再謙卑」,可惜閣員沒有這樣的氣度與涵養。
布袋和尚有偈:「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爲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別輕忽謙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