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建立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

4月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有關情況。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透露,目前,已經建立了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在國家層面實現了包括企業登記註冊、納稅、社保、住房公積金等74項關鍵涉企信用信息的機制化歸集共享,支持接入平臺網絡的金融機構經授權查詢使用有關信息。

緩解民營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有關分析認爲,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的建立,對緩解民營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加強政府部門掌握的涉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爲金融機構提供了更加豐富、多維度的數據支撐,有效提升了中小微企業貸款的覆蓋面、可得性和便利度。

融資難、融資貴一直都是制約民營中小微企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難點和堵點問題。對此,有關負責人在會上進行了介紹。

據悉,目前,國家已經建立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截至2025年2月末,銀行機構通過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累計發放貸款達到了37.3萬億元,其中信用貸款達到了9.4萬億元,有力服務民營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

李春臨表示,國家發改委將持續擴大歸集共享範圍,進一步提升信息歸集共享質量,依託平臺爲企業提供更爲豐富的金融產品,向金融機構提供信用報告和信用評價服務,並強化數據應用和產品開發,將指導地方進一步挖掘特色產業數據,與金融機構聯合開發細分領域專項信貸產品。

此外,會上還對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其他成效進行了具體介紹。其中,信用信息共享水平大幅提升。建成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歸集1.8億經營主體的信用信息超過807億條,成爲信用信息歸集共享“總樞紐”。推進“信用中國”網站集中公示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信用信息,網站日查詢量突破2億次。

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逐步完善。在醫療、托育、養老、家政、旅遊、購物、出行等重點領域實施“信用+”工程,推進信用便企惠民。全面規範信用約束措施,嚴格依法依規實施失信懲戒。全面推動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對守信者“無事不擾”,對失信者“利劍高懸”。推動高效辦成“信用修復一件事”。

另外,社會信用體系法治化標準化基礎不斷夯實。社會信用方面立法提升爲第二類立法計劃,推動27個省份出臺社會信用方面條例,發佈信用標準超過60項;誠信文化氛圍日益濃厚。開展“誠信之星”“誠信興商月”活動,加強誠信宣傳和教育,提升全社會誠信意識。

在業內看來,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的建成以及信用信息共享水平的大幅提升,是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里程碑。

中國投資協會上市公司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支培元認爲,我國信用信息共享水平提升,意味着信息壁壘被打破,市場運行效率得以提高。

“而信用促進融資步入機制化軌道,說明信用已成爲金融市場重要支撐,助力實體經濟發展;信用體系建設也有了制度保障,使其發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信用成爲全社會共同遵循的價值取向,推動整個社會向信用經濟轉型。”支培元說。

有序推動數據開放流通

李春臨在會上表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對社會信用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相關制度規則需要進一步完善。爲此,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方面研究起草了《關於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並報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於3月31日全文發佈。

據悉,《意見》提出要構建覆蓋各類主體、制度規則統一、共建共享共用的社會信用體系,推動社會信用體系與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各環節深度融合,並部署了五方面23項重點任務,包括構建覆蓋各類主體的社會信用體系,夯實社會信用體系數據基礎,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健全以信用爲基礎的監管和治理機制,提高社會信用體系市場化社會化水平。

爲持續推進信用信息的開發和利用,國家發改委將繼續夯實歸集共享基礎。強化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的信用信息歸集共享總樞紐的作用,統一歸集各領域的信用信息,開展信用信息歸集共享質效的評估;加大數據治理力度。着力加強數據源頭治理,完善信用信息標準體系,建立不同的數據主題庫。

同時,有序推動數據開放流通。一方面,依託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根據需求向部門和地方共享信用信息,大力推動區域間公共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制定公共信用信息授權運營管理辦法,有效培育信用市場,發展壯大信用經濟。

北京商報記者 金朝力 劉曼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