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玉成文集——《穆天子傳》及上古文明研究卷 · 序言

頭枕大藏經,摩挲龍門佛。

千里嘎仙洞,萬仞東女國。

遙參西王母,窮究論吐蕃。

追尋鐵木真,幾渡大渡河。

——溫玉成先生《75歲感言》

自20世紀60年代初,溫玉成先生到龍門工作以來,孜孜以求、潛心鑽研,在石窟寺歷史、考古研究方面成果豐碩,發表《洛陽龍門雙窯》《龍門北朝小龕的類型、分期與洞窟排年》《龍門唐窟排年》《試論武則天與龍門石窟》《禪宗北宗初探》《新中國發現的密教遺存及其所反映的密教史問題》《略談龍門奉先寺的幾個問題》《韓國慶州石窟庵原型初探》等論文100多篇,論著有《中國石窟·龍門石窟》(一二卷)、《中國美術全集·雕塑編·龍門石窟雕刻》卷、《中國石窟雕塑全集4·龍門》卷,出版專著《中國石窟與文化藝術》《中國佛教與考古》《少林史話》《溫玉成文集——龍門石窟卷》等。其中,在中國石窟寺考古創始人、北大著名教授宿白先生指導下的實習成果,溫玉成完成的《洛陽龍門雙窯》報告一文,遺蹟記錄完備,型式劃分準確,編年分期可靠,是第一個較完善的石窟寺考古報告。《龍門北朝小龕的類型、分期與洞窟排年》一文,被學術界稱爲“新中國石窟考古研究的窗口”,引起國內外石窟考古界的關注,曾獲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龍門唐窟排年》也對龍門唐代主要洞窟進行了分期排年和年代學論證。這些成果主要採用考古學的理論與方法,對龍門北魏至唐代窟龕造像進行了全面的考古學研究,是後學者開展龍門石窟考古研究的必讀範本,爲推動龍門石窟考古研究的深入開展,深入闡釋龍門石窟的歷史文化內涵,促進人們認識瞭解龍門奠定了重要基礎。

退休以後,溫玉成先生筆耕不輟,進一步擴展視野,拓展學術研究方向和空間, 煥發出旺盛的學術生命力,在佛道教、民族史、上古史、社會史等方面持續發力,歷史文獻和田野調查相結合,發表各類文章100多篇,迎來了學術生涯的第二個高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可賀可敬!

特別是溫先生從七十歲起,基於種種因緣,開始從內蒙古大興安嶺到青藏高原, 乃至雲貴川滇、天山南北,從中原到新疆,從北方到南方,開展了華夏上古史和古代民族考古調查,被稱爲“三跨越學者”。他曾經在其《75歲感言》中雲:“頭枕大藏經,摩挲龍門佛。千里嘎仙洞,萬仞東女國。遙參西王母,窮究論吐蕃。追尋鐵木真,幾渡大渡河。”形象而簡潔、精練而有趣地描繪了其工作以來開展學術調查和着力研究的大致過程與方向。

根據溫先生學術成果目錄和《溫玉成文集——〈穆天子傳〉及上古文明研究卷》 的文章,可以看出其中一個大的研究方向和突破是其矢志攻讀、破解上古天書——《穆天子傳》,通過“狠讀老三篇”——《山海經》、《竹書紀年》和《穆天子傳》,利用甲骨文、金文及考古新資料,並結合在各地的實地考察,窮究上古,探索未知。作者曾經感慨雲“穆王西巡三千年,至今聖賢皆茫然。誰肯歷盡山河險,白首窮經解萬難”,道出了其艱辛探索的韌勁和精神,正如民國時期的傅斯年所提倡的“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正是有青燈作伴、苦研文獻和多年的田野調查,溫先生在《穆天子傳》的研究中作出了前人所未發的研究結論,取得了重要的學術成果,從而使我們站在了新的高度來了解悠遠、深奧的中國上古史。

考察補國城城牆

考察鄶國故城

考察力牧臺遺址

首次考察伏羲山(尖山)

溫先生退休以後另外一個發力較多、關注較多的研究新方向是民族史和中華民族融合發展史,如對大月氏、河宗氏、犬戎、大夏、西王母邦國、葷鬻(鬼方)、閭方、周族起源、匈奴起源、蒙古族起源等的研究,依然延續了文獻的梳理和唯物主義的辨證解析,田野的調查和古語、古地名的破譯,在多個民族的古史研究領域也取得了諸多顛覆傳統史學觀點的新認識、新成果。

學術貴在鑽研、貴在創新,不囿於固有認識,不斷地運用新理論、新方法、新材料,結合實地調查,推陳出新,不斷向前,開闢新方向和新局面,取得新成果。《溫玉成文集——〈穆天子傳〉及上古文明研究卷》就是《溫玉成文集》系列中的一卷, 集中收錄作者這二十多年來在新領域的研究論文,較全面反映他在華夏與周邊上古文明研究方面的新成果,以饗讀者和學界。

老驥伏櫪,壯心不已。已過耄耋之年的溫玉成先生,可謂“研古著文心不倦,耋 年壯志戰猶酣”,依然時時讀書、著文傳術,爲後學者答疑解惑、指導研究。近年他多次回到龍門,爲龍門石窟研究院科研人員授課、做講座,與後學談心交流,既有他在石窟寺考古研究方面的一些心得、體會,也有在中國古代史特別是上古史方面研究的新成果。

近年,爲推進龍門石窟科研工作,深化學術研究,提升學術水平,擴大龍門影響力,我們打造了“龍門石窟文庫”品牌,鼓勵開拓創新,多出精品成果,將考古、 歷史、藝術、美術史、宗教、保護等研究新成果納入文庫,形成龍門石窟學術研究系列。2021年出版了《溫玉成文集——龍門石窟卷》,納入“龍門石窟文庫”,作爲溫先生文集的第一卷。在其文集2《溫玉成文集——〈穆天子傳〉及上古文明研究卷》付梓之際,溫老囑我爲此書作序,作爲先生的學生輩,誠感忐忑,雖然我始終在考古單位和考古一線工作,卻對上古史並無深入研究,但是捧此文集書稿,深深感受到溫先生善於思考、勇於創新、百折不撓的精神,以及上古史研究的不易和新成果帶來的震撼,在此表達敬仰之意,作此短文,是爲序。

About the author

溫玉成,祖籍山東省文登縣(現爲威海市文登區),生於黑龍江省賓縣。1959 年畢業於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學,196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

◆ 河南省龍門石窟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員;

◆ 鄭州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中央民族大學、魯迅美術學院兼職教授;

◆ 臺南藝術學院客座教授;

◆ 河南省文史研究館終身館員。

早年專攻佛教考古,晚年專攻西域及西藏史。出版專著《中國石窟與文化藝術》《中國佛教與考古》《少林訪古》《康巴奇蹟》等14部;發表中國佛教史、石窟寺考古與藝術、古代民族、西域史地等方面論文200餘篇。

Contents

本文由 閆廣宇 摘編自 龍門石窟研究院 編,溫玉成 著《溫玉成文集——<穆天子傳>及上古文明研究卷》之序言。內容有刪節、調整。

(審覈:孫莉)

賽博古公衆號

微信號 : spkaogu

新浪微博:@科學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