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融合旅遊 雲南大理保護傳統有一套

大陸雲南大理推進「文化遺產+旅遊」的深度融合,走出保護傳承的特色之路。圖爲大理古城。(摘自新華網)

大陸雲南大理近年堅持保護與發展並舉,推進「文化遺產+旅遊」的深度融合,走出保護傳承的特色之路。南詔鎮、東蓮花村等傳統建築羣,以及保留白族傳統習俗的石龍村等地,其豐富的文化底蘊內涵,吸引大量海內外遊客造訪,成爲當地必去的打卡熱點。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南詔鎮古建築羣位於巍山古城東北隅,由玉皇閣、文華書院、蕭公祠組成。因三組古建築羣緊鄰,經巍山縣政府出資修繕後統稱爲文華書院。書院活化利用專案2020年年底全面啓動,自今年4月30日試運營以來好評如潮。

走進巍山縣永建鎮東蓮花村的馬如驥大院,可觀賞到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等民居傳統建築形式。馬如驥大院建於1941年,建築工藝精湛,雕刻、彩畫豐富。登上東耳房角樓,附近村落盡收眼底。院落內陳列着舊時馬幫所用器具,訴說馬幫興旺繁榮的歷史故事。

石龍村是劍川縣沙溪鎮所轄的行政村,保留白族傳統文化習俗較好,目前村內有各類非遺傳承人32人,涉及白曲、石龍霸王鞭、鄉戲、石寶山歌會等4個類別。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讓優秀的音樂人走出大山,也吸引大量遊客走進石龍村體驗民族風情。

與此同時,2022雲臺文化尋寶暨臺灣大V雲南「尋寶」系列活動日前在雲南大理、昆明舉辦,活動旨在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增進雲臺兩地同胞情誼。包括臺灣各界20餘名兩岸嘉賓參加此次活動。

在爲期6天的行程中,參訪團先後赴大理、昆明,用鏡頭記錄下了雲南特色的民族文化,兩岸文化聯結的人、物、事,及雲臺文化、經貿交流合作的真實圖景。

參訪團走進大理州鶴慶縣、劍川縣與大理市喜洲鎮,實地感受大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鶴慶銀器鍛制技藝、劍川木雕工藝、白族扎染的發展歷程和成就。

參訪團認爲,雲南省是大陸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爲豐富的地區之一,非常重視非遺保護與傳承,通過舉辦培訓班、推出具體措施等形式,積極搭建非遺人才培養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