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deepseek“鍼灸的實質是什麼”?

#鍼灸##提到鍼灸,你會想到什麼?#

關於鍼灸,主要是毫針針刺的實質問題,我一向是不敢發表太多意見的。因爲本身我臨牀用鍼灸的次數比較少,沒什麼經驗可言。我前面的文章講中西醫結合落實到物質上,落實到“病理生理”上來的時候,評論區裡最典型的反駁就是,“鍼灸沒有物質,怎麼解釋?”當然,也看到另一條總結說“鍼灸實際上是古人對神經系統認識的一種總結,只不過有人就是不肯承認”,實際上,這句話我也是贊成的。但我不敢直白的說出來。

那現在爲什麼談這個話題呢?因爲最近又有病人需要扎針了。如果給病人做針刺治療的話,倘若自己的底子不紮實,取穴實際上是沒譜的。

針刺除了傳統取穴以外,到底在針什麼?

目前來說,對經絡的實質,是沒有明確的說法的。很多老師講課,實際上呢,都是把經絡實質的問題矇混過去了。講“經絡看不到不代表它不存在”,爲什麼呢,因爲“手機網絡在哪你也沒看到,但是你照樣打電話”。以前覺得確實是這個理,看不見的東西不代表不存在,看不見風,颳風你能感受到;看不見空氣,你知道你活在空氣裡。但這個說法深究的話,是不對的,看不到信號你知道有信號塔;看不見風,但你知道風的流動實際上是熱能的轉化;看不見空氣,你也知道需要氧氣才能呼吸順暢,有些東西是少不得的。

經絡,看不見,默認它存在,當然,它是存在的。但是,存在背後的內涵就不追究了,恐怕或多或少有點自欺欺人。

經絡是不是“物質”?

可能不是。我更傾向於經絡是一種現象。

或者說中醫的思維裡,很多理論都是通過“象”思維推導出來的。所以,理論是現象的總結,並代表本身是確切存在的某種物質。

但我們還是要追究一下,針刺起效的機制。尤其是用相對現代的機制去解釋一下,爲什麼非得求現代醫學語言,不是說標新立異,把經絡換成神經通路,把穴位換成刺激點之類的就多麼高大上,那並沒有意義。

力爭用現代病理生理的語言解釋的原因,是爲了“同質化”的醫學背景。也可以說是規範化的學習中醫。

中醫百家爭鳴,爭到最後,應該是落實在更好的療效或者更普惠的療效上。而不是一家一言,病人求診的時候,動不動就找不到好中醫,或者說找了箇中醫治了半天治不好,說是緣分未到。

這樣並不是一個醫學該有的樣子。當然,確實中醫本身有更豐富的哲學和人文的層次在裡面,但中醫的本質是醫學,任何理論都是爲臨牀服務,而不是說造出一個“不可證僞”的理論來,就可以拿來用。尤其是魚龍混雜的中醫市場上,醫學背景同質化的情況下,騙子的生存空間纔會越來越小。

相信有些醫家或許真的超脫物外,起死回生。但是,可遇不可求的醫生,對更多的患者而言,只是奢望。而對大衆來講,一個更規範,更無害,更有效,更可及的中醫師,才比較現實。

鍼灸的實質可以從傳統醫學哲學與現代科學機制兩個維度來理解,其核心在於通過特定刺激手段,激發人體自我調節能力,恢復生理平衡。以下分層次解析:

一、傳統醫學視角下的實質

鍼灸的實質是:

鍼灸的實質超越了簡單的“刺激-反應”模式,而是人體固有調節機制的外源性激活。它既承載着東方哲學對生命整體性的深刻認知,又在現代科學體系中展現出驚人的生物複雜性。未來的突破或將依賴於系統生物學、量子生物物理等新興學科對“能量-信息-物質”轉換機制的揭示。

最後還是引用AI 的話,針刺通過 多維度、多靶點 的機制起效,對中藥的認識,因爲中藥複方成分的複雜性,我們也是強調多維度、多靶點,但這個不應該成爲“萬金油”的話術。

經絡的實質,可能不能給予定論。但針刺的實質,應當不能否認,不管通過什麼樣的方式、手法,扎針這個動作本身,就是一種“刺激源”,所以針刺起效的關鍵,就是“刺激量”的合理與否。至於,刺激的是何種物質,我認可這句“ 神經-體液-免疫網絡 整合的複雜生物調節系統”。

儘管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但現有證據表明,未來研究需結合 人工智能建模、多組學技術 和 實時神經成像,進一步揭示其科學內涵,推動精準鍼灸醫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