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溼氣除了沒效果?因爲你總走進這些誤區!

在祛溼的過程中,很多人會陷入一些常見的誤區。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周勝元爲我們介紹了一些需要避免的祛溼誤區:

誤區1:|盲目祛溼,不辨體質

問題: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祛溼。例如陰虛體質(手足心發熱、口乾舌燥、舌質紅、無舌苔)的人,使用溫燥祛溼的藥物或食物,可能會進一步傷陰,導致虛火更旺,出現煩躁、失眠等症狀。

建議:祛溼前應先了解自己的體質,溼邪也有寒溼和溼熱之分。寒溼體質的人需要溫中散寒祛溼,而溼熱體質的人則需要清熱祛溼。

誤區2:|只祛溼,不健脾

問題:很多人只注重祛溼,而忽略了健脾的重要性。脾虛是溼氣生成的重要原因,如果只祛溼不健脾,溼氣很容易再次生成。

建議:祛溼的同時應注重健脾,可以通過飲食調理(如食用山藥、茯苓等健脾食物)或適當運動來增強脾胃功能。

誤區3:|過度依賴薏米紅豆水

問題:薏米性涼,對於寒性體質的人,過量食用可能會加重寒溼;此外,紅豆的祛溼效果較弱,中醫常推薦的是赤小豆。

建議:如果使用薏米,最好選擇炒薏米以減少寒性;同時,赤小豆需先浸泡,煮熟後再與薏米同煮。

誤區4:|大量運動排汗

問題:雖然運動可以促進溼氣排出,但過度運動會導致身體乏力、口乾,甚至耗傷陽氣。

建議:適量運動即可,避免過度勞累。運動後要注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

誤區5:|過度依靠汗蒸祛溼

問題:汗蒸並非適用於所有溼氣問題。對於外溼爲主的情況,如長期處於潮溼環境導致的體表溼氣滯留,汗蒸可通過發汗輔助排出;對於溼熱體質(表現爲舌紅苔黃膩、皮膚油膩),汗蒸也能緩解症狀。但對於寒溼體質(伴隨脾胃虛寒,如舌淡胖、怕冷),汗蒸需謹慎,否則可能加重體虛。此外,內溼(脾虛型)因溼氣源於脾胃功能弱,單純汗蒸無法根除;虛性體質(氣血不足、心陰虧損)及高血壓、心臟病患者,汗蒸可能導致不適或加重病情,屬於不適用人羣。

建議:對於適合汗蒸的人羣,如外溼爲主或溼熱體質者,汗蒸可作爲輔助祛溼手段,但需注意控制時間和頻率,避免過度出汗導致身體虛弱。對於寒溼體質者,建議結合溫陽措施(如艾灸)以防止體虛加重。對於內溼(脾虛型)問題,建議配合健脾中藥(如參苓白朮散)或食療(薏米、茯苓等)。

誤區6:|多吃辣發汗祛溼

問題: 辛辣食物雖然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但過量食用會損傷胃腸,導致消化不良。

建議:祛溼應以健脾爲主,而不是單純依賴發汗。

誤區7:|老年人和兒童盲目祛溼

問題:老年人和兒童的體質較弱,盲目祛溼可能會耗傷氣血,加重身體虛弱。

建議:對於這類人羣,祛溼應以健脾爲主,避免使用過於寒涼或溫燥的藥物。

誤區8:|血虛體質盲目祛溼

問題:血虛體質(如女性月經量少、面色萎黃、脣甲色淡)的人,盲目祛溼可能會耗傷氣血,使血虛加重。

建議:這類人羣應先調理氣血,再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祛溼方法。

祛溼需要因人而異,結合個人體質和症狀進行科學調理,避免盲目跟風。

誤區9:|只祛溼,不清熱

《溫熱經緯·薛生白溼熱病篇》中說:熱得溼而愈熾,溼得熱而愈橫。熱邪得到溼邪的協助,熱更加熾盛;溼邪得到熱邪的加入,溼更加膠結纏綿。指出熱邪與溼邪的相互影響可導致遞增關係,使得溼與熱交蒸,病情加重或者複雜化。因溼邪阻遏而致熱邪不能宣散透發,導致熱象更盛;溼邪得熱邪而蒸騰上薰,導致溼更加橫行滿布。說明溼熱合邪,溼中含熱,熱得溼助,與單純的溼邪或熱邪爲患相比,病情更加複雜與嚴重。因而臨牀中溼熱爲病,往往病勢纏綿,交結難解,治療上也並不是簡單的燥溼或清熱能夠解決的,複雜與難度可用“如油入面,難解難分”來形容。

由此提示,對於溼邪傷人,治療時要防止溼與熱結;熱邪傷人,治療時要防止溼邪阻遏。

來源:養生中國

【版權說明】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主要目的在於分享信息,無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我們將在24小時之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