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欲擺脫OpenAI依賴,正測試DeepSeek等模型

作者|沐風

來源|AI先鋒官

據美國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報道,微軟人工智能部門負責人Suleyman近期提出,將要減少微軟對OpenAI的依賴,以在AI模型開發和成本控制上擁有更大自主權。

報道提到,去年秋季,在微軟與OpenAI高管的一場視頻會議上,Suleyman要求OpenAI的員工解釋其最新模型o1的運行原理。

這被認爲並非出於簡單的好奇心。

自2024年3月加入微軟(此前他是Inflection AI聯合創始人)以來,Suleyman一直在引領微軟朝着不依賴單一合作伙伴的AI未來前進,無論該合作伙伴的技術多麼先進。

Suleyman曾參與創立Google DeepMind,然後負責領導微軟新成立的微軟AI。

成本問題是Suleyman考慮的因素之一。

OpenAI的ChatGPT模型是微軟Copilot助手的核心組件,但維持這些模型在Azure雲基礎設施上的運作,需要大量費用,微軟希望通過自研更精簡的替代模型來降低支出。

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微軟已向OpenAI投入超過130億美元。

紐約時報曾指出,OpenAI在2024年預計虧損高達50億美元。

但更多是戰略上的考慮。

X上流傳的一些帖子表明,微軟希望自主開發出能參與市場競爭的AI推理模型。

還有微軟部分團隊對OpenAI模型使用權限不滿,雙方銷售團隊也存在市場競爭。

這種考量在2023年OpenAI奧特曼遭短暫停職風波後,開始凸顯。

但執行起來應該並不容易。

一方面, OpenAI的技術已深度嵌入微軟多個產品中,從Copilot、必應搜索的AI功能,到微軟365生產力工具。

另一方面,今年1月,雙方修改了合作協議,允許OpenAI與Oracle等其他雲服務商合作,但微軟仍然獨家擁有OpenAI模型用於自家產品的權利,直至2030年。

The Information的報道還指出,Suleyman團隊也在測試來自其他公司的AI模型,比如xAI、DeepSeek和Meta。

他們已經開始逐步在Copilot產品中用這些新模型替代OpenAI的技術,但進展緩慢,技術難題或公司內部阻力都存在。

但這種考慮在微軟內部早有基礎。

2024年12月,路透社曾報道稱,微軟已開始將自研模型(如Phi-4)集成到微軟365 Copilot中,以提高運行效率並降低成本。

如果成行,微軟將獲得更獨立和長久的發展空間,對OpenAI而言,則無異於一場災難。

但OpenAI也沒閒着。

在特朗普剛剛宣佈的“星際之門”計劃中,OpenAI與軟銀、甲骨文爲核心參與方,而啓動微軟被降爲初始技術合作夥伴。

同時,OpenAI已與軟銀展開深度合作,成立合資企業。

OpenAI曾經在兩年前憑ChatGPT的橫空出世,開啓了AIGC新時代,並一直霸榜。

但2024年底,尤其2025 年後,形勢出現了轉折。

技術端,隨着Anthropic、xAI、DeepSeek的迅速崛起,ChatGPT領先優勢已然不明顯,及被局部分割性趕超。免費、開源,極低算力成本的DeepSeek攻勢,尤其讓OpenAI黯然失色。

市場端,OpenAI 並沒能迅速建立自己的生態和商業化護城河,其與合作伙伴的關係甚至變得更加不融洽。

在微軟、谷歌、Meta 等巨頭之間之前似乎遊刃有餘的OpenAI正在失去平衡,面臨尷尬局面——微軟從此前的不斷加碼投資,到現在的意圖拋棄,就是個信號。

與生態夥伴之間,OpenAI也在走向決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與明星機器人公司Figure的決裂。

Figure 創始人兼CEO Brett Adcock稱,這一決定源於公司在完全自主研發的端到端機器人AI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再需要OpenAI的技術支持。

掃碼邀請進羣,我們帶你一起來玩轉ChatGPT、GPT-4、文心一言、通義千問、訊飛星火等AI大模型,順便學一些AI搞錢技能。

往期文章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