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首發量子芯片,創造量子計算機時間縮短至數年,應用前景如何?

當地時間2月19日,科技巨頭微軟(MSFT.US)發佈了其首款量子計算芯片Majorana 1,同時首發用於創建視頻遊戲場景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Muse(以下簡稱“Muse AI”)。

量子計算取得突破進展

微軟已花費 17 年時間致力於爲量子計算創造新材料和新架構,此次發佈的 Majorana 1 使用了全球首個拓撲導體,這種材料能夠觀察和控制馬約拉納粒子,這是微軟基此新架構的第一款量子處理器。

這款量子計算芯片正式推出,也使得1月在官方博客稱“2025年是量子就緒之年”的微軟加入了谷歌(GOOGL.US)和IBM(IBM.US)所主導的量子計算核心硬件領域,並且這些科技巨無霸們均預測人類計算技術的實質性變革比人們普遍的進展要快得多。

微軟董事長兼CEO薩蒂亞·納德拉發文宣佈:“這一突破將使我們在幾年內,而不像一些人預測的那樣用幾十年,創造出一臺真正有意義的量子計算機。”‍這是微軟運行時間最長的研究項目之一。

據悉,微軟Majorana 1芯片在一塊便籤紙大小的硬件上集成了8個量子比特(qubits),未來目標是容納100萬個量子比特。

目前主要用於解決數學問題以驗證其可控性,但被認爲是未來量子計算機的基礎。利用“拓撲導體”技術,該技術的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期刊上。與其他量子計算方法相比,Majorana量子比特更穩定,抗干擾能力更強。

據報道,與微軟計劃通過Azure公有云提供其定製人工智能芯片Maia 100不同,微軟目前不會讓客戶使用Majorana 1芯片,而是專注於研究,並與國家實驗室和高校合作。

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客座副教授李徽徽認爲,微軟推出的Majorana 1芯片無疑是量子計算領域的重要突破,但從長遠來看,其核心挑戰在於如何實現大規模量子計算的可擴展性。雖然拓撲量子計算提供了更穩定的量子比特方案,但現階段的技術仍難以克服噪聲、誤差校正和系統集成等現實問題。更重要的是,量子計算的真正應用前景在於能否找到與傳統計算相輔相成的切入點。比如,在特定領域如藥物研發或材料科學中的模擬計算,而不是直接替代經典計算機。未來的關鍵可能不僅是芯片技術的突破,更是整個量子計算生態系統的成熟,包括硬件、算法和量子軟件的緊密協同。

Muse AI亮點在於三維交互

微軟此次發佈的Muse AI,用於創建視頻遊戲場景,模型工具的數據來自Xbox玩家和他們的遊戲手柄。

微軟稱,該款名爲Muse的模型是同類產品中的首例。該公司的高級首席研究經理Katja Hofmann表示,一個機器學習研究團隊此前對遊戲開發者進行調研以瞭解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發揮作用,以及他們需要什麼才能使此類工具行之有效。

爲了訓練該人工智能模型,Hofmann的團隊收集了2020年推出的多人對戰遊戲《Bleeding Edge》長達七年的玩家操作數據。

此前,讓AI能夠像人類一樣理解和交互三維空間一直是AI領域被認爲遙不可及的目標。這次,微軟做到了。

不同於傳統依賴文本或靜態圖像的AI模型,Muse AI能夠通過觀察玩家操作記錄,實現“實際理解”(practical understanding)、掌握物體、角色和環境如何在三維空間中隨時間互動。

媒體報道稱,微軟的研究團隊設計Muse AI時,採用了最通用的數據格式,即“人類接口”(human interface)——結合視覺數據和控制器操作來訓練AI模型。這使得Muse AI能夠生成最長達兩分鐘的連貫遊戲序列,而這在三維世界中維持物理一致性和角色行爲穩定性是一個重要的技術成就。

不過如今Muse AI還未真正“出師”,但是微軟預測這款AI會幫助開發者加快遊戲的創意構思。

本文源自:時代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