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習近平「綿長福祉」賀詞意義深遠——兔年兩岸關係新契機系列一

社評

大陸領導人習近平2023新年賀詞,提到「兩岸一家親,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前者是習執政後一貫對臺方略,臺灣社會耳熟能詳,「綿長福祉」則首次見諸涉臺發言。新任國臺辦主任宋濤最近在探視北京臺青、新年首次國臺辦記者會上,也用了這4個字,細細品味,其中大有深意。

訴諸歷史淵源與感情

「中華民族綿長福祉」背後有3層意涵:首先,淡化「國家」的主權、政治概念,採用臺灣社會比較接受、認同度較高的「中華民族」,訴諸歷史文化淵源與同胞感情,而非像北京對內宣傳或過往對臺講話中,刻意強調「統一」、「反臺獨」等政治口號。其次,相較於宏大敘事下的「偉大復興」,「綿長福祉」在臺灣社會聽起來更加順耳、細膩,也更能貼合臺灣民衆的心理。

最重要的一層在於,「綿長福祉」寓意追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流融合,是一種漸進式的思維,「綿長」有擱置紛爭、矛盾,放眼未來,共同促進兩岸共同利益與百姓民生福祉的意涵。近年來,大陸武統民粹派聲勢暴增,民間頻頻出現「長痛不如短痛、晚打不如早打、先統一臺灣纔有民族復興」的聲音,甚至批評北京惠臺政策「養肥臺獨分子」。習近平強調「綿長福祉」,顯然不認同躁進的心態。

「綿長福祉」進入大陸涉臺話語體系,代表北京最高領導人的耐心、定力和歷史感,並未被強硬風向帶偏。近來解放軍在臺灣周邊頻頻演訓,針對的是北京眼中的「外部勢力」和「極少數臺獨頑固分子」,兩岸和平發展、交流合作、協商議統的基本路線並未改變。

特別是去年俄烏戰爭,讓北京猛然警覺,西方誘導「臺海變戰場」終極目的是打斷大陸現代化進程,因而對外調整「戰狼」作風、對內休養生息,致力恢復經濟活力,在對臺政策部分當然也會充分配合。

可惜的是,臺灣並未注意到大陸涉臺論述的改變,大陸涉臺單位執行層級、媒體、學者,似乎未注意到習近平、宋濤以及馬曉光多次提及「綿長福祉」,並未對此做出闡釋。這就牽涉到大陸官方與臺灣社會溝通一個結構性問題,就是如何將「條條框框」的政治主張、政策架構,轉化成臺灣普通民衆能聽得懂、聽得進去的敘述。

善用同心圓多交朋友

大陸「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臺方略不會改變,40年來不斷在中共黨代會、人大和政協兩會報告中反覆重申。若把這8個字視爲大陸對臺方略的「核心」,那麼,可以發現核心的外圈,存有一整套同心圓式的論述體系。例如,「和平統一外圈是『和平發展』」、「一國的外圈是『九二共識』」、「兩岸中國人的外圈是『兩岸一家親』或『兩岸命運共同體』」,「兩制」當然也可以有「同心圓式的論述」,這就是習近平「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的意思。

觀察大陸對臺政策同心圓,可以發現,愈往外推,政治色彩愈淡,愈有彈性,愈能「接地氣」。此次提出「綿長福祉」,應該屬於「和平發展」更外一圈的論述。不過,大陸對臺「同心圓」論述,有其明確的邊界:不會接受兩個中國、一中一臺和臺獨。但期間仍存有模糊地帶。大陸反覆強調,對話、協商的對象必須承認九二共識,然而從「同心圓」的視角來看,臺灣有相當高比例民衆,因不理解九二共識的內涵,或受大環境影響而不承認九二共識,但他們不支持臺獨、更不樂見兩岸因統獨對撞而爆發戰爭。他們總是在大陸對臺「同心圓」論述邊緣遊移,時而被一些突發事件(如2019香港反送中)推遠,但也有可能因大陸做對事而拉近。

「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是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在國共內戰時,爭取知識菁英、民衆認同的「政治法寶」,應運用在今日對臺溝通與論述上。

如何擴大「同心圓」論述,讓臺灣民衆更信任大陸,顯然比飛彈軍演、制裁臺獨及惠臺紅利更有效,也更能達成兩岸心靈契合、融二爲一目標。